毕业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
资源ID:1427213
资源大小:88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0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
毕业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1、 - I - 摘 要 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日趋潮流化的今天,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已经成为 了一个中要的课题。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烙印,关系到我们每一 人,对它的保护与研究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我们的一种责任。但在现有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模式的研究中仍存在很多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 本文将针对非 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开发中的问题,结合国内外成功的开发模式案例,分析我国在非 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中的实际问题, 寻求在现有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实用 模式,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提升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层次,从而提高我 国的旅游竞争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2、护传承;旅游开发;静态模式;动态模式 - 1 - 一、前言 目前,国际社会十分重视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工作,很多 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 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各自的法律保护制 度和政策。结合各国的非遗保护进展情况看来,毫无疑问,在制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法律方面,日本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头。日本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有意识的保护始 于明治 4 年(1871 年)。随着日本文化财保护法几次大的修改而逐渐完善起来的。 韩国、法国、意大利也相应制定的法律。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在当今世界上,还没 有一部制定出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尽管日本和韩国有这方面的法律法规, 但
3、它们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物质文化遗产之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刚进入我 国,由于遗产的特殊地位和性质,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是其保护问题,这是遗产研究 的永恒的主题,并永远处于核心地位。从国内期刊网第一次谈论到今天已经十余年的 时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学界的广泛深入的关注, 但大部分的研究仍局限于史哲、 民族民俗等领域的学者对其概念、内涵及保护问题的探索。值得一提的是,在诸多有 关保护的成果中几乎众口一词的是, 旅游开发是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佳 选择之一。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问题尚未得到足够深入的探讨,但随着 04 年我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员国及我国的昆曲、
4、古琴、木卡 姆和蒙古长调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别在 01、03、05 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口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加之近年来遗产旅游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持续 升温,05 年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开始进入到旅游和地理学者 的视野。 - 2 - 二、概述 (一)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中文在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 。 “有形文化 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简称 世界遗产公约 ) ,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无形文化遗产。根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 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 和文化场所。 ”1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1定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 文化遗产”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