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摘 要:腐败现象是中国社会最具破坏力的社会问题之一,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 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腐败行为的发生是综合因素作用 的结果。认真分析腐败行为的发生机制和反腐倡廉建设的技术难点,对于深入开 展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腐败行为;发生机制;反腐倡廉建设;技术难点 腐败现象是中国社会最具破坏力的社会问题之一。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 出: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 重大政治任务。 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 复杂性、 艰巨
2、性, 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坚持标本兼治、综 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 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 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1在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 工程的关键时期,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因此,认真分析腐败行 为的发生机制和反腐倡廉建设的技术难点,对于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 要的推动作用。 一、腐败行为的发生机制 腐败是指事物的腐烂和变质。作为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特定范畴,亨廷 顿认为: “腐败是政府官员违背公约的准则以权谋取私利
3、的行为。”对此可以有 不同的理解角度, 比如权力的商品化、 金钱的权力化, 或公共权力的非公共使用, 但“以权谋私”是所有理解的要件,也是判定某种行为有没有构成腐败的基本标 准。 腐败行为的发生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作为一个社会问题,腐败在中国社会的 出现与蔓延是与 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相同步的。 在这之 前,官员以权谋私的行为不能说不存在,但不作为一个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 相关政策的实施。这说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定环境在一定程度 上推动了腐败行为的发生, 再加上改革化和市场化的政策体系中还缺少对党政官 员的必要的预防监督,因而为腐败行为的发生增添了
4、更多的机会。 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执政原则,发展经济成 为各级党政机构的工作之重心,成为各级党政官员的工作之首。因而各级党政官 员从来没有像这样全力以赴地关注经济建设, 以经济建设的成就作为最主要的政 绩标志。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没有辅之以行政管理体制上的变革,党政机 构和党政官员握有巨大的权力直接管理经济事务, 这客观上构成了以权力来交换 各种利益的机会。“对一些手中掌握着一定经济权力的干部形成了挪用、挤占、 贪污、侵吞的诱因。”2“经济权力的真空区域”的出现提供了“权钱交易” 的腐败机会。 2.放权取代集权,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举措之一。事实证明,放权极大地刺激了 各级经济主体的发展积极性,也使各级党政官员握有发展经济所必需的基本权 力,如人事权、经营权、事务管辖权等。但问题的关键是,放权并没有辅之以权 力监督体制上的变革,对获得各种权力的党政官员缺少各种形式和层次的监督, 对他们滥施权力、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既没有事先的预防,也没有事后的有力及 时的惩处,因而这些欠缺无异于“制度化”地制造了各种腐败机会。 3.改革时期必是新旧体制转换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