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论欧洲三十年战争之影响论欧洲三十年战争之影响 1618-1648 年发生在欧洲的三十年战争,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 的全欧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以 及宗教纠纷剧化的产物, 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哈布斯堡王朝治下神圣罗马帝 国的统治为肇始,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 束。欧洲三十年战争后,所召开的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与所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 和约成为近代国际关系史和近代欧洲外交史的开端。三十年战争打破了欧洲中 世纪传统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秩序,结束了中世纪以罗马天主教为中心的神权政 治体制,取而代之的是以主权平等和独立自主的民
2、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体 系。欧洲三十年战争虽然是以宗教因素为起因的,但是很快就发展为欧洲各国出 于自身利益厮杀的一场实力的较量, 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成为参战各国的根本原 因。 一、一、三十年战争爆发的时代背景三十年战争爆发的时代背景及简述及简述 (一)战前背景 在查理五世(1500-1558)之后,神圣罗马帝国渐渐衰落,处于诸侯割据的 状态。当时欧洲以马丁路德 1517 年九十五条论纲为标志的宗教改革运动 使全欧分为天主教与新教两大阵营,德意志内部诸侯则在信仰上出现了严重歧 见,天主教派、路德教派与加尔文教派的对立正在加剧。 哈布斯堡皇室在奥地利领土上迫害新教徒、镇压路德派和加尔文派观点的
3、人。在斐迪南一世和鲁道夫二世的相继支持下,天主教中耶稣会会士从奥地利前 往捷克,在莱茵河流域和德意志的西北部活动,使天主教的势力得到了加强。同 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企图用武力压服新教诸侯。德意志南部和西部的新教诸侯 为了对抗天主教的扩张,于 1608 年 5 月 14 日,以帕拉丁选侯为首的新教激进派 在诺德林根附近的奥豪森修道院集会,结成军事同盟(福音同盟) , 1新教诸侯 结盟后同英国、丹麦、瑞典和荷兰建立联系。为了与新教同盟对抗,德意志天主 教诸侯在 1609 年成立了“天主教同盟” ,其领袖是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连,他 们得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罗马教皇以及西班牙的支持。法国
4、是天 主教国家,但是在首相黎塞留的主导下,坚持王权高于教权,为削弱大陆上竞争 对手哈布斯堡王朝,决定参加新教国家阵营。至此,神圣罗马帝国已分裂成为两 大相互敌视的军事集团。两个集团之间的内讧和斗争是多方面的,特别集中在教 产问题上,因为在新教诸侯境内,天主教教会的财产已被没收,但天主教徒力图 2 打败新教诸侯,重新夺回教产。17 世纪初,德意志新教、天主教两个集团的敌 对矛盾已十分明显,双方都积极备战。两大集团之间的斗争由于欧洲国际关系的 影响而更为复杂。 (二)各国参战目的 在哈布斯堡皇室对欧洲各国推行一系列扩张政策下, 西班牙支持德意志天主 教诸侯反对新教诸侯, 希望恢复到宗教改革前天主教一统欧洲的局面; 而法、 英、 荷等国则力图支持德皇的敌人,使德意志不能中央集权化,并借机消弱哈布斯堡 王室在中欧势力;斯堪的纳维亚诸国(丹麦、瑞典)企图利用和插手德意志内战, 乘机夺取北海、波罗的海沿岸的德意志领土和港湾。就神圣罗马帝国来说,哈布 斯堡皇室为的是“要获得建立并装备舰队以控制北方、扰乱南方的财力,他们不 但要有力量阻碍丹麦人、英国人和法国人的贸易,而且还要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