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有感 利用假期,我阅读了数学课堂教学一书的前两章。在第二章 中介绍了 TIMSS 录像研究课堂,详细地描述了几个参加国家或地区 的数学课堂教学特点,揭示数学教学实践的共性和差异。在 TIMSS 测试中取得优异数学成绩的日本和中国香港的数学课堂教学引起了 国际数学教育同行的极大关注。 这些课堂教学研究的新发展不仅表明 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性,同时也提供了有关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认识。 追求高质量的数学教学一直是奋斗在一线的教师们的最高追求。 那么,什么是有效的数学课堂呢?20 世纪早期,美国关于有效数学 教学的研究,发现有下列有效教学因素: (1)充分的学习机会; (2) 教师引导的
2、学习活动; (3)有效的课堂管理; (4)对学生的高期望; (5)较高比例的全班教学; (6)频繁的互动教学; (7)教师不仅主 要表述内容, 而且以系统化的组织方式进行, 如以通过复习引入新课; (8)有效地描述覆盖的内容,引导各部分的过渡,吧学生引向重要 的概念, 要及时总结,一堂课的主要概念在课堂最后的几分钟要进行 总结。 韦斯和帕斯利(Weiss & Pasley,2004)则根据定量和定性相结 合的方法,总结出高质量数学与科学课堂有如下特点: (1)基于学生 已有的知识及经验, 使用各种策略促进学生投入到有意义的值得学习 的内容之中; (2)营造一种既尊重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及问题,又要
3、求 严谨说理的课堂学习文化; (3)提供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鼓励所有 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4)通过有效课堂提问,帮助学生建立知 识的联系、学习重要的数学概念; (5)通过适时、清晰的解释帮助学 生获得对核心数学概念的理解。 马丁(Martin,2007)则进一步指出高质量的数学教学不是根据是 否使用现代技术、小组活动或动手操作、学生交流、学生为中心或教 师为中心等,而是根据是否选择数学上值得探索的问题, 营造一个富 有挑战性及支持性的课堂环境,促进有意义的互动来协商数学理解。 基于对有效数学教学的分析, 本书作者提出一个反思教学有效性 的基本框架: 课堂观点的视角 直接教授 中间地带
4、探究教学 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及 达成度 知识技能 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活动体验, 探究、推理、交流和问题解决等能力 过程能力 内容组织的连贯性及 流畅性 知识序列 数学内在连贯,数学问题驱动,活动组织流畅 性及灵活性 问题解决 教学任务的适贴性及 挑战性 数学问题 有序列的呈现合理的教学任务(数学/现实,常 规/开放等)以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内容的展开 现实问题 知识建构的独立性和 合作性 接受知识 师生共同建构数学知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自主建构 促进数学本质的理解 及交流 掌握程序 强调对过程及程序的理解及多元表征 理解过程 强调问题解决及激励 好奇探究 应用知识 问题解决成为知识的生成过程及应用目标 获得能力 什么是有效教学?中国传统的提法是: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寻找有效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 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在多元选择中作出理性的判断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