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 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涵义与现状 2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涵义 2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2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概念及其历史进程 3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概念 3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 3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 5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5 (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意义和促进转移的条件 6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针对其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8 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面临的新形势与转移的基本思路 9 (一)未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新的供求状况分析 9 (二)未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 .
2、10 结结 语语12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3 后后 记记 14 - 2 -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必然有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 城镇转移。无论是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还是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在人力资源方面, 都是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因此,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对于开发农村 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人力资源等非常重要。能否妥善解决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剩 余劳动力的出路和生计,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实现。 关键词:农村 剩余劳动力 现状 转移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 的必
3、然趋势。”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大部分,随着农业机械化水 平的提高以及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热情空前高涨,越来越多的人 把目光锁定在城市中央,而不愿再从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活动,以致大量人口涌 向城市。但是受就业岗位、能力要求、城市本来人口数量等多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大部分 人至今仍处于待业状态。因此,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刻不容缓。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涵义与现状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涵义 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 是指农村劳动力中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也没有从事其他生产 或服务活动的劳动力。由于这群人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工作,所以称为剩余劳动力。 (二)农村剩
4、余劳动力的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国家统计局 2009 年 1 月 26 日发布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 2008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 年末我国总人口为 132802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673 万人。全年出生人口 1608 万人,出生率为 12.14;死亡 人口 935 万人,死亡率为 7.06;自然增长率为 5.08;出生人口性别比为 120 56。 中国人口的构成情况,大体如表一所示的比例(): 表一 中国人口构成比例 按性别分 按城乡分 按年龄分 男性 女性 城镇 乡村 14 岁以 下 15-64 岁 65 岁以上 51.65% 48.50% 37.70%
5、62.30% 22.50% 70.40% 7.10% 目前,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 68,剩余劳动力达到 1.2 亿,而且每年增加 1000 万,农村剩余劳动力比重大,是农民增收的潜力。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 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让农村的剩余劳动 力实现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概念及其历史进程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概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转移,其实质是农业领域的劳动力 向非农业领域的转移,而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种植业 以外的产业的流动和再就业。 (二)我国农
6、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 50 多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经历了曲折的道路。以 1978 年作为标志,前后 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两个阶段,其转移内容存在着迥然的差别,在这里,我们对农村剩余劳 动力转移情况和进程作一个简要的回顾。 1、改革前的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 19491978 年,我国为摆脱贫困,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客观地选择了二元结构发展 模式,国民经济产业配置与就业转移是向工业“重型结构”方向逐步演进的。这个时期,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各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阶段是 19491957 年。这一阶段农业劳动力转移基本上是在未受到政府超经济 力量控制下的情况下自发进行的可以叫做自发性转移阶段,继 19491952 年国民经济恢 复之后,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吸引了大批农村劳动力。 第二阶段是 19581963 年。这一时期,由于在政府超经济力的干预下,农业劳动力 转移出现了大起大落的局面,所以叫做大起大落阶段。 第三阶段是 19641978 年。在这一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