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1201120152015 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摘要摘要 本文以中国宏观经济为研究对象,对 2011 年-2015 年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 全面的总结和梳理,以时间顺序厘清近五年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和研究成果,对以 上所指 5 年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回顾,对各学者的观点按增速放缓、宏观经 济存在的问题、宏观经济政策、新常态下宏观经济分析、创新驱动战略几个方向 进行整理综合。综述过程中,笔者给出了适当的述评,并在文章末尾提出了未来 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宏观经济关键词:宏观经济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一、引言 2011 年以来,在实体经济放缓,金融资源的错配与
2、金融价格的扭曲快速恶 化,资金对于实体经济增长的支持大幅度弱化,虚拟经济大量侵蚀实体经济的利 润,上游垄断性基础产业大量侵蚀下游生产性产业利润,大中型企业与中小型企 业在融资环境和财务绩效等方面发生分化。 中国经济的结构并没有发生如期的结 构调整,刺激计划带来的后遗症在开始大规模显现,需求结构、供给结构、金融 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并没有出现改善 的迹象,中国宏观经济所固有的结构刚性有所强化。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和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 中国政府坚 持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不动摇,坚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全面 落实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
3、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 紧紧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扎实工作,取得了明显 当前中国经济处在企稳回升过程中,但基础尚不牢固.回顾过去五年,我国 经济已经从过去 30 余年的“结构性增速”逐步转向“结构性减速”轨道。在过 去五年中,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目标,从重经济增长速度,切实转变到全面提升 质量、 微观经济效率、 竞争力和技术创新水平上; 我国经济运行的指导方针从 “平 稳较快”转变到“稳速增效”上;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从侧重需求管理, 转变到全面供给管理上。 二、正文 (一)(一)经济经济增速放缓增速放缓 从 2011 年至今,我国宏观经济增速逐步放缓,宏观经济进
4、入了失衡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既有通胀的潜在压力,又有经济下行的严峻威胁,是双重风险 并存。而当前中国已完成了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工业化和城市 化正在推进,向高收入国家演进之路不会平坦。因此,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学者 们有诸多不同看法。 尽管我国经济短期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 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张占斌,2016) 。大 部分学者则依据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衰减、资源环境约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难度,通过对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测算认为,中国经济已由
5、起飞阶段的高速增 长向中等偏上收入阶段的中高速增长转换,到 2020 年左右,中国经济增长率有 可能进一步降至6%7%的水平。 因此很多学者对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持乐观态度。 刘世锦(2012)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经历了 30 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 的“自然回落” ,不同于以往对增长速度的主动调控。郑嘉伟(2015)认为宏观 经济在增速放缓的过程中表现出一些可喜的变化:消费拉动力增强,投资结构改 善,民间投资开始发力。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经济呈现服务化的趋势, 经济增长的就业吸纳能力提升,中低速增长、高就业格局初现。中小企业快速发 展,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关系更趋协
6、调。刘元春、陈彦 斌(2013)认为我国宏观经济存在潜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趋势,同时也具有在中 期内超越“新常态”的积极因素。他们提出通过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增长 方式,将经济增速维持于合意的较快水平防止出现“硬着陆” ,同时应当在试探 中来找寻我国合意的经济增长速度并充分发掘宏观经济中的积极因素, 而不能简 单教条地让“新常态”悲观主义蔓延。持相同观点的还有金碚(2015) 。 部分学者对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持担忧态度。张永军(2013)认为当前低于 8%的经济增长率已经低于潜在增长率,经济低迷的原因是内外需放缓。郑超愚 (2014) 认为中国经济复苏在 2013 年暂时停滞, 并中断 2010 年以来总体经济景 气的扩张过程,而在 2013 年形成新经济波谷。卢盛荣等(2014)认为经济结构 尚未得到有效调整,新的经济增长机制尚未形成,每当经济增长面临较大的下行 压力时, 启动政府主导的投资就成为稳定增长的无奈选择。 经济增速在持续下滑, 每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所需的社会融资规模在不断扩大, 这预示着既有经济体制 的增长潜力正在不断衰减。熊晓琳、周江霞、张心语(2016)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