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运动心理学文献综述运动心理学文献综述 前言前言 运动心理学(Sport 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 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体育科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 早期主要研究运动员个性、唤醒、焦虑与运动成绩的关系,运动认知过程等基础 理论问题,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不仅研究领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且各国日 益重视运动心理学的实践和应用问题。 在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结合收录第十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大会 211 篇 论文及著作,排除 2 篇重复文章,共 209 篇,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将其主 要划分为竞技体育心理学、体育教育心理学、体
2、育锻炼心理学三大类,其中竞技 体育心理学 89 篇,占总数的 47.4%,体育锻炼心理学 42 篇,占总数的 20.1%, 体育教育心理学 49 篇,占总数的 23.4%,其他方面相关文章 29 篇,占总数的 13.9%(详见表 1),下面将对各领域目前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做相关陈述。 表 1 1.1 竞技体育心理学研究现状竞技体育心理学研究现状 从本届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来看, 竞技体育心理学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运动心 理基本理论、运动技能学习、运动员心理选材、运动心理研究方法、运动心理咨 询与训练、 运动员、 教练员、 裁判员心理特征、 运动动机和体育社会心理等方面。 孙国晓在 移动目标任务
3、中竞赛压力干扰注意控制 中指出: 综合操作成绩、 努力程度和 4 个注意控制指标,移动目标任务中,竞赛压力未必影响成绩,但 降低加工效能、干扰注意控制的假设得到了大部分结果的支持。 宋湘勤在自我谈话法对运动心理训练的作用中指出:自我谈话法可降低 2 运动员比赛时的紧张、焦虑,提高运动员的自信心与运动表现。 周基营在自我损耗与成败信息对操作表现的影响中提出:面对成功信息 组的反应时显著快于面对失败信息组。损耗水平和成败信息共同影响操作表现, 增加自我控制可以减少失败信息对后续操作表现的影响,在自控损耗的情况下, 观看与任务相关的成功信息有利于后续操作的表现。压力条件下,损耗任务后, 奖励提示提高
4、反应的速度,而惩罚提示有助于提高反应的正确率。 吕小军在正念训练对大学生运动表现提高的实证研究中提出:正念组被 试在经过七周正念训练之后,其在正念技能、心理韧性、心理流畅性以及飞镖水 平上都显著优于对照组被试。这一结果证明了正念训练的有效性,并在一定程度 上为正念训练的中国化成果提供了实证性的证据支撑。 刘运洲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降低赛前焦虑的应用研究中指出: 将重复经颅磁刺激 (rTMS) 作为干预手段, 在运动员右侧背外侧前额叶 (DLPFC) 施加 1Hz,80RMT,1500 次 rTMS(持续 10 秒间隔 2 秒) ,能够有效地降 低赛前焦虑。 胡咏梅在 角色书信疗法对青少
5、年运动员竞技运动人际关系的影响 中指出: 角色书信疗法能有效促进运动员自我和谐状态的建立, 角色书信疗法对提高运动 员训练满意度有一定作用, 角色书信疗法在调节运动员与教练和同伴人际关系有 一定效果。 邢苏晅在高水平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控制的实验研究中得出:实验前, 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处于中等偏上的程度, 躯体状态焦虑处于中 等程度。经过一段时间的音乐放松训练,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分数、躯体状态 焦虑分数均有所下降,前者处于中等程度,后者处于中等偏下程度,而状态自信 心分数则相对提高,处于偏高状态。再进行配对样本 t 检验,3 项指标均出现 了显著性差异(P0.05) ,可认为音乐
6、放松训练对高水平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 的控制产生了影响。 张哲在运动员比赛“迷信”行为的特征、原因及影响中指出:运动员利 用“迷信”行为给予自身积极暗示,有助于比赛发挥;而当不能实施“迷信”行 为时则会主动调整自身状态,以便达到较好的心理状态。 综上文献资料可以看出,竞技体育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我谈话、自我 3 损耗、正念训练、表象训练、赛前焦虑等层面,都是通过对运动员心理问题进行 干预或分析,调整心态或训练方式、内容,从而提高运动技能水平。 1.2 体育教育心理学研究现状体育教育心理学研究现状 在体育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研究主题主要包括体育教育心理基本理论、运 动技能学习、体育教育中的学生心理、体育教育中的教师心理、体育教学理论与 方法、体育教学与个体心理发展等方面。 谢勤在超重大学生渐增负荷运动感情反应变化的个体差异研究中指出: 超重大学男生有氧向无氧过渡的拐点感情急剧消极变化, 低于乳酸阈强度呈现同 质积极感情反应,乳酸阈强度感情反应出现变异,高于乳酸阈强度呈现同质消极 感情反应,结果支持以往假设。强度偏好与低于乳酸阈强度的感情反应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