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势与政策论文之一带一路形势与政策论文之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 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 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 合作的新平台。“一带一路”战略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 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作为历史上海 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福建自贸区应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与东盟在各个层面的经 济合作。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实现战略转变。 这一构想已经引 起了国内和相关国家、地区乃至全世界的
2、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之所以产生了如 此巨大的效果,就在于这一宏伟构想有着极其深远的重要意义。 首先,“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顺应了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的需要。 众所周知,1978 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从 1979 年开始,我们先后建立了包括深圳等 5 个经济特区,开放和开发了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和上海浦东新区,相继开放了 13 个沿边、6 个沿江和 18 个内陆 省会城市,建立了众多的特殊政策园区。但显然,前期的对外开放重点在东南沿 海,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成为了“领头羊”和最先的受益者, 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始终扮演着“追随者”的角色,这
3、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东、 中、西部的区域失衡。“一带一路”尤其是“一带”起始于西部,也主要经过西 部通向西亚和欧洲,这必将使得我国对外开放的地理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由中西 部地区作为新的牵动者承担着开发与振兴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二广大区域的重任, 与东部地区一起承担着中国走出去的重任。同时,东部地区正在通过连片式的 “自由贸易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 依然是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重 要引擎。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需 要。 在改革开放初期, 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 我们亟需资本、 技术和管理模式。 因此,当初的对外开放主要是以引进外资、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
4、理模式为主。有 数据显示,1979 至 2012 年,中国共引进外商投资项目 763278 个,实际利用外 资总额达到 12761.08 亿美元。不可否认,这些外资企业和外国资本对于推动中 国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管理的现代化起到了很大作用。可以说,这是一次由 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性产业大转移。而今,尽管国内仍然需要大规模有效投资和 技术改造升级,但我们已经具备了要素输出的能力。据统计,2014 年末,中国 对外投资已经突破了千亿美元,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 “一带一路”建设恰好 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新趋势。“一带一路”战略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 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五通”,将中国的生产要素,尤其是优质的过剩 产能输送出去,让沿“带”沿“路”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 第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中国与其他经济合作国家结构转变的需 要。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早期,以欧、美、日等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有着资本、技 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而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就恰好成为他们最大的投资 乐园。所以,中国早期的对外开放可以说主要针对的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而今, 中国的经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