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改革开放,家乡新貌 内容:改革开放 30 年来,家乡的变化(物质生活、精神文化) 时间:2013 年 8 月(暑假期间) 形式: (不定期)调查采访、访问 采访者: 采访对象:武汉市 调查问题: 在走访过程中,谈论的问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 与 30 年前相比,家庭经济状况有什么不同? 2、 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了哪些切切实实的实惠? 3、 从出生到现在,就个人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您的生活在哪些方面有了改善? 4、 尽管城市在各方面的条件都比农村优越,但农村终究得向城市看齐,您觉得 农村建设还有哪些需要优化的地方? 摘要:摘要: 改革开放是 1978 年 12 月开始实行的, 首先在农
2、村进行, 之后在城市进行, 后又在各个领域进行改革。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 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实现共同富裕。 改革的标准是 “是 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 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一系列标准和准则,成功的造就了我家 乡的新面貌。作为 90 后的我们,无疑不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硕果。而祖辈父辈 却更能体会到其中的艰辛与不易,他们更懂得这难能可贵幸福生活的可贵,他们 见证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创新,经历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了解他们口 中的“翻天覆地” ,于是,今年我利用暑假的时间向村
3、里一些年长的人询问了一 下:到底这 30 年来家乡都有了哪些变化。 从大家的回答中,我大致可以看出改革开放 30 年来,基本上所有的被采访 者的家庭经济状况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得到了提 高,衣、食、住、行、用、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一、衣着方面一、衣着方面 改革开放前,农村经济基础极其薄弱,农民生活条件非常差,买什么都得靠 票,见票给物,就好比买布得靠布票,穿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一 年” , “新老大,旧老二,破老三”也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自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家乡人民的收入的增加, 市场上的商品逐渐丰富起来, 人们的衣着需求发生了三个转变,即从
4、“穿暖”向“穿美”转变,从“一衣多季” 向“一季多衣”转变,从“请裁缝做衣”向“上商场购衣”转变。与此同时,人 们的穿着更加注重服装的质地、款式和色彩的搭配,服装的名牌化、时装化和个 性化逐渐成为乡民的一种追求。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网购也盛行起来,村里也有人喜欢在网上淘衣服。以 前,大家都穷,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也不会觉得面子上挂不住,现在基本上在我们 村里都看不到补丁衣服了,即便特别旧的也不怎么常见,我们家就是姊妹两个, 小时候就是“新老大,旧老二” ,现在貌似我比姐姐的新衣服还要多,并不是所 谓的“爱美” ,而是现在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我们正沐浴在改革开放的光照中。 二、饮食方面二、饮食方面
5、 2 记得在前几年的春节晚会有过这样的一个小品, 一位老爷爷向他孙子讲粮票 的故事。可见粮票是当时解决温饱的重要物品。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经济 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也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 听村里人讲,一直到八十年代,粮票还在使用。 有句俗语叫“民以食为天” ,可见,人们是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 但与此同时, 人们也将 “食” 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 正因为我们知道从 “食” 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会到社会历史的变迁,所以 我们能够从大人的口中得出: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由食 物匮乏到温饱得到基本解决再到越来越注
6、重食品健康。 以前,鱼肉在村民眼中就 是一种奢望,粮食什么的都是自己种植,现在,基本上每餐都会到街上买点喜欢 吃的菜回来。 如今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 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 健康、 营养、 卫生的观念也深入人心,食物的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也很关键,毕竟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 三、住宿方面三、住宿方面 进入我们村里,现在是楼房排排站,之前红瓦房代替了土砖房,现在楼房顶 替了红瓦房。当然,楼房的样式也不尽相同,有的是前后都设计了阳台,有的是 在二楼安装的落地窗,当然,每家每户所选用的瓷砖也不相同,相同的是,但凡 是楼房,每家都安装了防盗门,不仅是为了防盗,同时也是为了达到协调美观的 效果。 当然,村民被分到的土地面积也比较客观,一般情况下,村民还会在自家房 屋后面修建一个庭院,在院子里面养养花,种种菜,就好似鸟语花香,环境优雅 的“小别墅” 。 另外,我们村以前许多人养鸡、喂猪,鸡和猪的粪便虽然可以做 肥料,但是,地面到处是鸡粪也不雅观,而且还有臭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收入的增多,不再养那些牲畜了,这样就还原了农村本该有的面貌新鲜的 空气。 尤其值得一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