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2012 届 分析程序在财务报表 审计中的运用的文献综述 1 分析程序在财务报表 审计中的运用的文献综述 摘 要 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合理运用分析程序有助于提高审计效率、增强审计效果,因此分析 程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本文将通过新旧准则对分析程序的涵义、特征和审计各阶 段运用分析程序的目的及因素、常用方法、基本步骤进行综述。与此同时,在查阅大量的 国内相关的权威文献后,对我国学者关于审计中分析程序的运用中存在的局限性进行综 述,并根据各学者采取的改进措施进行总结,更好地发挥分析程序在审计中的作用。 关键词 分析程序;审计;财务报表 分析程序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的运用越来
2、越重要,因此在理论上对其进行的研究也越来 越频繁和深入。分析程序在财务报表审计可以在风险评估、实质性程序及在总体复核阶段 共三个阶段中运用。在运用时还应考虑因素、目的和方法,分析程序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发 现异常变化也可以帮助审计人员评价最终已审计事项和余额的合理性。同时,运用分析程 序时不可以忽略分析程序自身所存在的不足,注册会计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力 和审计经验。 1 分析程序的研究 1.1 分析程序涵义及特性的研究 我国旧分析程序准则第二条对分析程序做出的定义:分析性复核是指注册会计师被审 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测数额和相关信 息的差异。 在
3、美国 SASNO56 则将分析程序定义为:通过比较和研究财务资料与非财务资料之间 2 的联系,对财务信息做出合理性评估。 李靖(2008)认为分析性复核是一种审计技术方法,它是审计人员通过对比分析被审 计单位各种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以取得审计证据,得出正确审计结论的方法。 廖义刚(2008)认为分析性复核程序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财务资料之间、非财务 资料之间、 财务资料和非财务资料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 调查重要的异常变动及差异, 从而对会计报表整体及其各项目进行评价的方法。 我国新分析程序准则第三条明确分析程序的涵义:分析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研究 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
4、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做出评价。分 析程序还包括调查识别出的、与其它相关信息不一致或与预期数据严重偏离的波动和关 系。 胡适会(2007)与其他审计方法相比具有复杂性、主观性、间接性和有效性四个特性。 总而言之,对于分析程序的涵义越来越趋向于新准则的定义,因此本论文分析程序以 新准则为准。 2 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运用分析程序的研究 2.1 运用分析程序应考虑的因素及目的研究 我国旧分析程序准则涉及到运用时应考虑的因素为: (1)分析性复核所涉及项目的重 要性。 (2)与针对同一审计目标执行的其他审计程序的结论的一致性。 (3)注册会计师预 测分析性复核程序的期望结果的准确性。 (4)对固
5、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估计水平。 (5)执 行分析性复核程序人员的能力与经验。 我国新准则规定在运用时应考虑因素是:比较基准、数据关系、可使用方法。 俞琴(2008)运用时应考虑的因素:所选用的方法、对业务认识的巧妙性、所使用数 据的可靠性、金额的可预计性、是否使用了足够详细的资料。 我认为运用的分析程序应考虑的因素为数据关系、比较基准及所选用的方法。 李忠安(2007)分析性复核的目标: (1)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状况; (2)评价 被审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 (3)指明会计报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域; (4)降低细节测试水 平; (5)评价会计报表的总体合理性。 我国旧分析程序准则第五条对注册会
6、计师在各审计阶段运用分析程序的目的进行了 说明:在审计计划阶段,帮助确定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在审计实施阶段,直 接作为实质性测试程序,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在审计报告阶段,对会计报表进行整体复 核。 我国新分析程序准则说明注册会计师实施分析程序的目的包括:第一、用作风险评估 程序,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注册会计师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的目的在于了解被审计 3 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第二、当使用分析程序比 细节测试能更有效地将认定层次的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时,分析程序可以用作实质 性程序:在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可以将分析程序 作为实质性程序的一种,单独或结合其他细节测试,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第三、 在审计结束或临近结束时对财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在审计结束或临近结束时,注册会计 师应当运用分析程序,在已收集的审计证据的基础上,对财务报表整体的合理性作最终把 握,评价报表仍然存在重大错报风险而未被发现的可能性,考虑是否需要追加审计程序, 以便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合理基础。 总地来说,新准则中具体更加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