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视创新精神 培养时代人才 -关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摘摘 要】要】创新是科技进步的灵魂,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 发扬创新精神的有效载体。创新精神是实践的前提,实践活动是创新精神得以实现的保证, 是创新精神的发展和延续。创新与实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创新必须应用于实践活动, 只有在具体的研究和创造活动中,才能总结经验,精益求精。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 把创新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级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 现实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 实践 一、一、 调查背景调查背景 近年来,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将变革
2、学习方式,强调在学科领域要为学生创 设探究性学习的空间;注重知识发生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注重主动学习过程,继而 形成一定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与之相应的教材新 增加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如何变革学习方式,组织好这些内容的教学,同时在教材的使 用中,创造性地选择更多的内容,开展探究性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成为当前数学教学中必须面对而无法回避的问题。目前,我国大学生特别是一般普通高校 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还是较低的。一是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许多大学生虽然不满足 于现状,但往往只是牢骚满腹,唉声叹气,自己缺乏行动的信心。二是缺乏创新的毅力。 虽然
3、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虎头蛇 尾,见异思迁,放弃追求。三是缺乏创新的兴趣。现在大学生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间、环境、 心情经常变化,缺乏深度和广度。四是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 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大学生普 遍存在着不足。五是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有些人也想创新,但不知道如何去创新,他们 在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 还比较稚嫩,需要加强培养和锻炼。 二、二、 调查方法和过程调查方法和过程 1.1.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2 2
4、调查方法与过程:调查方法与过程:通过问卷法在学生宿舍进行问卷调查,依次有分组(将全班 30 名同学分成 3 个小组,每组设组长 1 名) 、分配任务(定课题、查资料、制问卷)小组 讨论、发放问卷(每人 5 份问卷,随机发放) 、收集并整理问卷、数据分析、调查结果 总结、撰写调查报告、总结经验这些环节。 三、现状与分析三、现状与分析 我国大学生因长期接受传统教育,注重记忆力的训练,忽视观察力、想象力、创新思 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缺乏质疑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培,思维死板、缺乏活力、缺乏创新。在 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面对许多既尖锐又艰巨、既复杂又实际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一 系列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到制
5、定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案,再到采取正确的措施解决问题, 都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思维,而这一过程正 是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和培养的过程。虽然各高校在运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 和实践能力方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然而客观分析新时期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不难发现, 在取得了巨大成绩的情况下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实践流于形式,缺乏有针对性的设计和组织实施 不同于理论知识的简单运用,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 着更高的要求。而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有 40%的院校组织社会实践的形式过于呆板,流于表 面,缺乏深度,针对
6、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而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少之又少。由于经费 和其他方面的原因,高校多以组织学生参观厂矿企业甚至风景区为主,缺乏让大学生发挥主 观能动性去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空间;暑期组织的几支队伍虽然有一定的时间保证,但多 为象征性的做一些简单的社会调查,缺乏对一些实际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更谈不上提出解决 问题的措施,这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开阔大学生的眼界,但对于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 培养收效甚微。 2、社会实践活动机制不健全,管理不统一,资源分散 在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健全的机制与 之相配套。但从目前存在的情况来看,许多高校内部的大学生实践活动机制不够健全,管理 不够统一,资源分散而又“政出多门”。 如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是由学校各级团委负责实施的, 学习实践教学则由教务处统一负责管理落实;各个院系自己专业课程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平 台往往是自己的院系负责,而实践环节中的经费和场地等实践教学条件又往往需要各级部 门和领导的协助和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因管理不统一造成 了低效、无序开展;另一方面,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