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自闭症儿童的调查报告关于自闭症儿童的调查报告 前言: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闭症的认识一、自闭症的认识 临床上首次描述自闭症是在20世纪40年代。1943年,美国医生 Kanner 报道 了11例患者,并命名为“早期婴儿自闭症”(early infantile autism)。他当时 描述这个类群的患者特征如下:严重缺乏与他人的情感接触;怪异的、重复性的 仪式性行为;缄默或语言显著异常;高水平的视觉空间技巧或机械记忆能力 与在其他方面学习困难形成对比;聪明、机敏且具有吸引力的外貌表现。最初, Kanner 报道的这类患者被认为是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一个亚型而未受重视。在20
2、 世纪4060年代,又有数人描述了与 Kanner 报道相似的病例,并冠以各种各样 的名称。当时的国际及美国精神病分类与诊断标准将这类患者归入“儿童分裂样 反应”类别中。对于自闭症的病因学,当时普遍认为是父母养育方式不当造成了 自闭症的发生。Kanner 将孤独症患儿的父母描述成一群高学历的、事业心很强 但又冷漠无情的人,这一观点在当时似乎很少有异议。 20世纪6070年代,Rutter 的研究指出,自闭症的行为如果被认为是从出 生到童年早期的发育障碍所致则更为合情合理。由此,逐渐把自闭症看作为是一 种躯体性的、与父母抚育方式无任何关联的发育障碍。在此时期,Lotter 发表 了新的自闭症诊断
3、标准,强调把社会交互作用、言语与交流和重复性活动三个方 面作为基本标准,并舍弃了 Kanner 诊断标准中关于“特殊技能和吸引人的外貌” 等两项。以后,在 Lotter 标准的基础上,开展了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现 在所普遍接受的“自闭症发病率45/万”是当时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20世纪80年代,关于自闭症的研究进入全新阶段。人们开始抛弃所谓“父母 抚养方式不当”的病因假说,从生物学领域探索自闭症的病因,并在临床症状的 识别和临床诊断方面将自闭症与精神分裂症彻底分开。Kolvin 的研究表明,自 闭症同成年精神病性障碍, 尤其是成年精神分裂症没有关系。 1980年出版的 DSM- 首次将童年
4、自闭症视为种广泛性发育障碍。之后,随着对自闭症研究的深 入,逐步认识到自闭症是一种在一定遗传因素作用下,受多种环境因子刺激导致 的弥漫性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开展了从分子遗传 到神经免疫、功能影像、神经解剖和神经化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人们试图从这些 研究中找到自闭症的致病原因。但直至目前,仍没有任何一种假说能从根本上完 美地解释自闭症的病因。 二二实践活动过程实践活动过程 2012年8月31日早上八点钟大家准时从学校出发,在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公交 之旅后大家到达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常州市武进区蓝精灵儿童康复中心。 大家 分成两排有序进入中心内,康复中心的老师热情接待了我们,并给
5、我们各自分派 服务对象。我被分派的是一个叫顾鹏辉的小男孩。他从外表看起来与普通小孩无 异,只是说话发音不太清楚以及有时候过于兴奋会不顾场合大声喊叫,他还有一 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把任何东西放在嘴里,一不小心像小纸团、小盒子、 小钥匙以及其他小玩意就出现在他的嘴里, 康复中心的老师也特别提醒一定要注 意他的嘴,当发现嘴里有东西的时候要心平气和的跟他要,他愿意给就拿过来, 不愿意给也不能跟他抢。在陪同他的这一天里,他上午表现的很好,在体能活动 课上自己一个人可以在那里玩的很开心,我教他怎么搭积木,他学的很认真,虽 然最终没完全学会,但是表现的还是非常好,在音频课上,他会坐在那边认认真 真听音乐
6、,有时还会拿给我听,我帮他调节音量。但是下午有时表现的就不太好 了,偶尔会在那边大声喊两声,不过大部分时间表现的都还是不错,尤其是手工 课上,任务完成的都很好。在那里的一天,我么相处的很融洽。 三活动总结及体会三活动总结及体会 我们来参加活动, 来陪孩子一起上课, 其中的意义不止是和孩子们一起玩儿, 也是让中心的孩子们和家长感受到外界对他们的关爱, 让孩子们更多的接触到除 了家长老师以外的人,对他么的康复是有很大帮助的。其实孩子们的家长对于外 界人怎么看待他们的孩子有很多的担忧和顾虑,害怕受到莫名的眼光和怜悯,他 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别人眼中和正常的孩子一样, 参加过我们活动的志愿者们 都看到,这里的孩子都很漂亮,可爱。刚看到的时候,觉得和正常的孩子没有什 么区别,但接触后能知道他们的选择,所以有的亲人们并不想接受他们的孩子与 正常孩子不同看法的这种心情,我们要理解。我一直说。我们到康复中心是给孩 子和家长们带去快乐和轻松的,其他同情怜悯的话我们不需要说,只是把我们的 笑容和爱孩子们的心带到那里,让孩子们感受的到就好。如果你了解这里的孩子 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