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暑期工地社会实践 对大多数人来说,大学暑假是漫长而痛苦的,因结束高中时代假期补课生活 而显得漫长,因假期无所事事、彷徨、迷茫而显得痛苦,而这个暑假,我感觉, 有点短。短的让我没有足够的时间细细品味我的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之行,感悟我 为期一个月的建筑工地生活。 暑期社会实践实践于*项目部,在工地兼职木工,与建筑工地师傅一起为社 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选择建筑工地实践一是因为老爸是建 筑工人,虽不打算子承父业,但也得了解老爸的工作;二是决定体会劳动人民的 生活,品尝艰辛,人生百态;三是早就听说过建筑工地的苦,累,脏,抱着明知 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心态,决定体验下建筑工地的工作, 锻
2、炼下自己的吃苦耐劳 的精神品质,在以上想法的驱使下我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工地生活,融入工地的 生活,让我有许多发现,许多感悟。 一、 民工品质 (一) 勤劳吃苦。中华民族五千年劳动人民美好品质在他们身上都 有体现。每天就得五点起床,下午七点下班,在三十五六度的气温中搬模 板装模版挥汗如雨,面朝楼板被朝天,他们从未抱怨过,支撑他们的不只 是不老无获的朴素思想,更是对家庭的信仰,为他老婆不挨饿,为他 80 后、90 后的子女能够念书。所以他们任劳任怨的干、没日没夜的干,你 叫他加班他很高兴,叫他一天干八个小时他不爽,他最好一天干 12 个小 时,因为他想着可以多赚四个小时的钱来养家,养他儿子,养他
3、80 后、 90 后、的子女。可以说他们是中国 30 年来的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手、主 力军。勤劳吃苦精神是他们身上流淌的品质,而这种品质这事一直在读书 的我所缺少的,耐性、韧性不足、怕麻烦在我身上表现的尤其明显,在一 个月的暑期实践中,我刻意在太阳下搬材料,干脏的累的活,就是希望自 己能够耐老吃苦、勤奋、克服懒惰。 (二) 读书情结。他们深切明白自己的建筑行业(苦力农民工)的 辛苦、劳累、低薪、前途渺茫,所以迫切希望子女不入建筑业重走他们的 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情怀使他们将未来寄托在子女教育上(即读书 上) ,希望子女勤奋刻苦读书,将来过上好日子,是他们朴素而单纯的想 法,在他们与家里儿女
4、为数不多的电话联系中,叮嘱最多的是“要认真读 书,做好作业,要听老师的话” 。与此同时,他们也多少知道如今所谓的 高等学府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值钱,大学生工作越来越不好找, 所以对于儿女读书这条路,他们多少也有些不确定,但却想不出更好的的 路。 或许是他们经历的计划经济时代一张文凭可以改变一个人甚至一家人 的命运的记忆坚定了他们的教育情节,使他们义无反顾的让儿女读书,上 大学,希望儿女脱离苦力劳动业,走上白领之路。俗语万般皆下品,唯 有读书高真实而准确的反映了他们的想法。 (三) 教师情结与当官情结。出于本身蓝领工人工作辛苦劳累,工 作不稳定的考虑,他们迫切希望子女要么当老师、要么当公务
5、员,领国家 工资,捧上铁饭碗。在他们的想法中,公务员与老师是最完美的职业,稳 定、高薪、轻松、有面子。这种情节也反映了他们对稳定工作、安稳生活 的向往,对轻松高新工作和生活的向往。 (四) 子女是最大的骄傲。在于他们的交谈中,我发现他们很喜欢 与我谈论他们的子女、子女的大学、专业、工作,言语中的自豪兴奋之情 洋溢而出。子女是他们未竟梦想的继承者,是他们的希望,他们的牵挂, 更是他们的骄傲,所以他们喜欢自豪兴奋的与人谈论自己的儿女,毕竟子 女是他们辛苦工作的动力源泉,是他们对前途、对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与 他们的交谈中我能感觉到中国的教育情况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大学教育的 普及。 二、 工地现状
6、(一) 年龄分布不均衡。工地绝大多数的工人是 50、60、70 年出 生的,80 后、90 后很少见。我粗略计算了下,5070 年代的人占 87%, 80 年代的占 10%,90 年代的占 3%(只有四个) ,年轻人很少,年龄分布 极不均衡,老龄化严重。80 后、90 后的人已经不愿去工地打工,工地的 工作他们感觉太累太苦太脏,他们更愿意进工厂工作,感谢稍微轻松的工 作,虽然无聊却不会太累;同时由工地的年龄分布状况也可推断,中国在 2030 年之内将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劳动力将出现严重的断层,经济 发展的红利期将过,将面临严重的社会压力。到时工地可能会出现无工人 工作的状况,而解决这问题的方法或许只有提高工人工资,增加对年轻人 的吸引力。 (二) 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工地管理方法的落后,管理意思的淡 薄超出了我的想象。 所谓的工地管理负责人根本不懂建筑技术、 不懂管理, 有的只是松散的随意的监督,效率完全靠工人的自觉。有趣的是我竟然发 现泰勒研究的“磨洋工”现象依然有着它的活力,而泰勒研究的绩效工长 制, 科学管理思想在建筑工地依然有很大的用处。 在我看来, 科学化管理, 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