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实践的调查报告 调查内容: 农村留守儿童 调查目的: 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 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 见。 调查时间: 2013 年 4 月2013 年 9 月 调查对象: *小学校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及关联对象 调查方式: 教学工作参与、走访、访谈、当地参考数据 随着农村富余劳动的转移,进城务工农民日益增加,他们留守在农村 的未成年子女 (留守儿童) 也日益增加, 已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也是一个弱势群体,成为一衷普遍的社会现象。而这一现象的产生同 时也导致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从此缺失亲情的抚慰, 形成了情感的 空缺。 一、 “留守儿童”现状 我们生活的
2、地方是相对较贫困的农村地区。 这个地方生活条比较 艰苦,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为了改变 这中现象,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 地方打工。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 下有小” 的这一类型!年轻人外出打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和亲 戚来照顾!这就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来源! 我们学校有 600 个学生, 其中就有 300 多个孩子是 “留守儿童” 。 这些孩子大多数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 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和小朋友交 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 1、留守儿童的总体学习成绩偏
3、低,学习环境偏差。 根据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在 060 分的同学在留守儿童中占 28.95%,6075 分占留守儿童中 21.19%,即在中等以下的留守儿童 占其总体的 54.14%。由于学校师生沟通平常,教师教育方式的不适 应,使得我们在对留守儿童中 28.14%的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自己解决 或根本不理会。 2、留守儿童自我约束力较弱。 由于监护的不得力,以及孩子自我约束力不强,心理意识、行为 作风得不到及时的、无效的纠正,以致在学习、纪律、意识形态上都 存在着偏差,通过对其监护人和邻居的访谈中,很多留守儿童在家里 不听监护人教导,在学校也经常纪律违规,经常打架斗殴,甚至还入 现了偷盗等一系
4、列问题。 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这个群体的孩子通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 的突出问题: 1、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普遍较差。父母外入,由于缺乏有效的家 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 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 进取性、 自觉不强, 作业不能按时完成, 应付了事, 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家庭教育的缺失, 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学校教育往往处于 一举两得的尴尬境地。 留守儿童一旦在某个环节跟不上, 往往破罐子 破摔,厌倦学习、不求上进。这种情况已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调 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 20%,65%以上学习成绩中 等或偏下,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 但也有少数留守儿童
5、有着许多同龄孩子较少具有的优秀品质。比 如:独立性、自理能力强,意志品质坚定,更懂事和体贴别人。能够 把对父母的思念转化为学习动力,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成绩优异, 各方面表现良好。这种情况固然在留守儿童中占比例小, 却也提示我 们,对留守儿童来说,成长和生活环境是辩证的。 2、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造能力不强, 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 行为习惯较差,在家不听监护人的教导,顶碰祖辈、我行我素,在学 校不遵守规章造度,不服管理,扯谎骗人,小偷小摸,抽烟、饮酒、 打架、骂人成为了“问题儿童”。如六一年级学生杨伟的父母 外入打工多年,由爷爷监管
6、,但老人对教育孩子已经力不从心。由于 长期生活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他在家里 不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老师反映他不是做坏事,就是纪律散 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扯谎、打架等现象收生;三年级学生寇 尧,由于家庭困难,父母到广东打工,他跟母亲生活在一起。但由于 父亲不在他身边,他不但不听母亲话,花钱大手大脚,而且经常顶撞 老师,违反学校校规校纪。 3、 教育产生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 少数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妨碍。 留守儿童由于年龄特征,正是感情、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 期, 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 父母就外出务工, 长期和父母分离, 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缺乏父母的关爱, 亲情失落, 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通过对部分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留守儿童 十分想念父母的占 90%。 有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一次, 有的留守 儿童父母几年回来一次,有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留守儿 童有的情绪消沉,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是冷漠、脆弱孤僻 或焦虑、任性、暴噪。某校二年级学生谢斌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原本 就内向的他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