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园实习调查报告 一、 调查目的 科学区角活动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形式, 幼儿在科学区角活动中思维活 跃,自由结伴、自由选择、自由操作和探索材料,从中获得科学经验。幼儿通过 对材料的摆弄和操作,其语言、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频繁发生,有力地促进其 身心全面发展。材料不仅是幼儿开展区角活动的物质条件,更是幼儿心智发展水 平的重要物质支柱。 教师在科学区角中投放的材料是否适宜以及对材料的使用是 否恰当直接影响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以“XXXX 幼 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分析”为题开展调查,旨在提升材料的使用价值,更好 地促进幼儿发展。 二、调查背景 著名婴幼儿潜能开发专家程
2、淮在 2005 年就已经指出:微环境的质量在很大 程度上决定了儿童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他认为,真正能够影响儿童发展的 微环境,应当是适宜的、互动的微环境。儿童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微环境的影响, 而是具有主动选择环境的能力和倾向。只有适宜的环境刺激,才能打开儿童心灵 的窗口,使其接受环境的影响,才能使儿童与环境之间产生互动,进而促进儿童 发展。因此,适宜性与互动性,构成了微环境影响儿童发展的基本的心理教育机 制。 然而,在幼儿园,区域活动创设的是一个丰富多样、多功能、多层次、具有 选择自由度的环境。它让每个孩子有机会接触符合自身特点的环境,用自身特有 的方式同化外界。 而教师也能在此过程中了解孩
3、子, 敏锐地观察孩子之间的差异, 个别化地指导孩子,使因材施教变为可能,也是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补充。 笔者在*幼儿园进行了为期八周的教育实习,在此期间,该幼儿园也重点在 做区域活动的工作,为本调查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三、调查内容 (一)幼儿园各年龄班区角的创设情况 1、空间利用:区角数量的适宜性;区角分隔、时间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区角内容的丰富性。 2、材料投放:材料提供的目的性、层次性、多功能性。 (二)教师的选材水平 1、区角活动指导方案的制订情况。 2、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过程中的材料利用度。 3、区域活动中投放的材料一主题活动的相关性。 (三)区域活动中投放的材料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1
4、、对幼儿规则意识发展的作用。 3、 对幼儿参加区角活动的主动性与独立性的作用。 3、 对幼儿在区角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与合作能力的作用。 四、 调查范围和对象 调查范围:XX 幼儿园。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随机选取 XXXX 幼儿园中的 6 个班(小、中、大班各 2 个)的区角活动。同时,还向 XXXX 幼儿园的多名教师进行访谈,以收集更多的 消息。 五、 调查方法 观察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六、调查结果分析 (一) XX 幼儿园对区域活动的要求正在提升 从与幼儿园领导们与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幼儿园对开展区角活动十分重视 的占 33.68%;重视的占 39.58%;一般的占 4
5、.2%;不重视的占 22.57%。应该说 经过这个阶段的幼儿园年检和省检, 幼儿园对开展区角活动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 改观。 (二)XX 幼儿园的教师对区域活动有不同看法 在访谈过程,出现了两种观点:第一,区域活动是“集体教学的延续” 、是 “分组活动” ;第二,区域活动为“自由游戏活动” 、 “学习性活动” 。 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了解到:区域活动 (area activities),也叫“活动区活 动” ,是上世纪 70 年代从美国引进中国教育界的新名词。刘焱教授认为: “活动 区意味着选择的可能性, 意味着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决定自己做什 么和怎么做,而兴趣、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是
6、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 ” 因此,可以看出区域活动是一个整体概念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既强调幼儿 的自主性、兴趣性,又提出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区域活动不 仅仅是幼儿感兴趣的,同时也蕴涵着学习的潜能。 (三) 各年龄段投放的材料内容无显著差异,具有随意性,无层次性。 区域材料的投放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兴趣及发展,统计表明,小、中、大班 材料投放方面无显著差异。87.1%的教师能依据区角的特性投放品种较丰富的材 料,以满足幼儿自主选择的需要,材料的投放较有目的性。90.8%的教师能注意 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阶段性地调整材料,以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 主要问题是所投材料的层次性和多功能性比较欠缺,具体表现在小、中、大 班提供的材料基本类似,没有体现年龄班特点,每个班的区角内投放材料的种类 和数量太多,幼儿看着眼花缭乱的材料,情绪浮躁,无目的地摆弄很不利于孩子 的发展,而且有些材料只适于个别操作,不利于合作行为的产生。 文献资料表明,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经验和能力都是不同的,在活动区域 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 投放材料时,要注意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