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软岩支护技术 前言 巷道支护是井工开采工程的核心,是一切安全生产和效益的基 础,随着开采条件的日益恶化,采深的迅速增加,支护对井工开采的 制约作用日趋明显,先进采矿方法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巷 道支护状况和有效断面能否得到保证。 第一节,深井巷道围岩强化支护技术体系及实践 一, 深部高应力巷道:常规支护不能满足要求的一类巷道。 1, 采用传统的架棚支护、锚杆支护都不能有效维护巷道。 2, 以德国为代表采用 U 型钢可缩性支架、壁后充填、预留变形量 架棚支护的方式,也不能有效维护巷道。 3, 常常在掘进时就需要多次卧底、返修。 为此:出路在于发展新型锚杆类支护综合治理比较乐观,目前
2、遇到的大部分问题可以得到解决或改善。 如:德国向我国输入 U 型钢可缩性支架、壁后充填技术,在德国使 用范围 400-600 米深,可是在我国达到 400 米深度就解决不了我国的 问题。 二, 深部支护问题: 1, 相当一部分埋深达到 800-1000 米的深井巷道支护难度不大, 可 以采用常规的支护技术解决,因此深井巷道支护并不都属于复 杂困难支护巷道,我们关心的焦点是深部难支护巷道称为深部 支护问题。 2, 它通常是指主要由于巷道埋藏深度导致的围岩较高的水平应 力,使相对软弱的岩体发生大范围破坏,并产生大变型的一类 工程支护问题。 三, 复杂困难条件: 1, 由于地层运动和成岩过程产生的强
3、构造应力集中区,水平应力 通常较大;这类构造区域内巷道变形有自身规律,其中顶板支 护的安全可靠性要求较高。 2, 膨胀性岩体、泥质岩体遇水泥化等条件,由于物理化学原因导 致的岩体力学承载性能的衰减、岩体的变形等。 3, 由于开采造成的次生应力集中区产生的巷道支护问题。 四, 深井软岩成为支护重点: 1, 深部高应力巷道的两个显著特点: (1) ,原始应力水平相对围岩强度高。 (2) ,采动附加应力更趋强烈、围岩破碎区范围进一步加大,不易形 成结构效应。 2,时间效应强烈、变形速度快,不易长期维护: (1) ,第一类,围岩软弱型、即软岩巷道; (2) ,第二类,采动影响型、即动压巷道; (3)
4、,第三类,深井高应力型、即深井巷道; 五,巷道大变形、难以支护原因: 1, 围岩松软破碎:单轴抗压强度10-20MPa; 2, 高应力: (1) ,深井(自重应力) (2) ,采动应力(原岩应力的 3-6 倍) ; (3) ,构造应力; 3,松散破碎+高应力。 六,我们能开展的工作: 1, 巷道顶板失稳机理及安全控制强化支护与结构让压的协调支 护理论,动态分步加固稳定浅部围岩的支护理论。 2, 围岩应力场的控制: (1) ,结合采矿活动、开展大范围宏观应力场调整的规律性研究,形 成巷道围岩的应力转移(特别是水平应力)机理,近距离煤层群的开 采顺序、开采布局; (2) ,巷道浅部细观应力场的卸压
5、机理,迎头超前钻孔卸压、帮底部 位的钻孔掘巷卸压、多条煤巷(主辅)的同时掘进; 3,技术手段的创新,高预应力、超长锚固、超高强度的新型抗剪锚 杆,滞后注浆加固。 目的:形成围岩强化控制技术体系。 4,锚杆支护的概念: (1) ,巷道采用以锚杆支护为基础的支护,其他锚索、钻孔注浆等支 护和锚杆组合起来,在不同时机,以不同方式实施的,其作用并不能 分出主次,也不能强调各种支护手段的次要作用; (2) ,这类支护最本质特点:是从岩体内部、通过人为手段对岩体本 身的力学特性和承载性能改善或提高的工程技术, 和从外部接触,在 岩体发生变形后约束岩体的框式支护有本质的区别, 是更高一级的支 护技术。 5,
6、锚杆支护使用要求: (1) ,400 米以上,传统支护基本能满足要求; (2) ,600 米以下,传统支护不能满足要求; (3) ,年开采深度延深 10 米; (4) ,必须发展新型支护技术,解决深井高地应力支护问题。 七,强化支护理论: 1, 强化锚杆支护性能: (1) ,提高锚杆力学性能,改善锚杆结构; (2) ,改善锚杆承载性能,便于施加高预紧力并改善锚杆增荷性 能,形成有效的初始支护强度,实现高阻让压约束围岩变形,防 止围岩破坏; (3) ,初始支护强度; 2,围岩强度强化: (1) ,围岩强度的提高; (2) ,破碎岩体的破裂过程控制; (3) ,优化围岩的应力环境,优化围岩浅部应力环境,处使围岩 有 2 向应力状态向 3 向应力状态转化; 如:锚杆:1.4 米3.6 米; 锚杆直径:162022mm; 拉力:3t10t; 巷道周边围岩破坏是不能阻断的, 破裂岩体破裂 2-3 米之后再继续破 裂。 3, 强化支护围岩结构: (1) ,顶板的安全控制: (2) ,弱化区的补强,针对层状岩体不均衡产生的弱化区(含弱面或 软弱夹层、帮角岩体破坏区、软弱煤体、开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