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毕业论文毕业论文 题 目: 从昭君出塞题材的演变来看文人心态 姓 名: 学 校: 2013 年 11 月 21 日 - 1 - 从昭君出塞题材的演变来看文人心态从昭君出塞题材的演变来看文人心态 摘要摘要: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故民族矛盾与争端时有发生。如何妥善处 理民族间的纷争与矛盾,化干戈为玉帛,始终是困扰历代统治者的一个大问题。 而和亲政策,正是统治者为了“安边结托”所采取的一种手段,是中央王朝与其 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一种政治联姻, 目的是为谋求国家的长治久安和边境的和 平安宁。和亲政策至今已有两千年,有大多和亲史实被历史所淹没,唯有昭君出 塞和亲故事流传甚广,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
2、不断的演变.丰富和再创造,在中国 文学史上形成了一条颇具意味的文学创作链。 昭君故事之所以被历代诗人作为题 材所乐于吟咏,是因为王昭君故事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极强的艺术魅力。吟咏昭君 的作品不可数,大多寄托了士人的人生感慨,从中可解读出他们精忠报国的热忱 怀才不遇的悲愤等各种心态。 关键词:关键词:昭君故事、昭君诗、士人心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尚有所谓的南蛮.北狄.西戎.东夷,故 民族矛盾史不绝书。历代统治者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和边境的和平安宁,采取和 亲政策,正是汉王朝为了“以绥四夷” , “安边结托”所采用的一种手段。王昭君 作为汉代的一位普通女子,出塞和亲给后代留下深远的影响。同
3、时也是士人们热 于吟咏的话题, 他们借助昭君出塞的题材来寄托自己的感慨, 表现出不同的心态。 从昭君出塞题材的演变来看文人心态从昭君出塞题材的演变来看文人心态 摘要摘要 - 1 - 一、西汉和亲政策与昭君出塞一、西汉和亲政策与昭君出塞 . - 2 - (一)西汉和亲政策论述 - 2 - (二)昭君出塞史实 . - 3 - 二、昭君出塞题材的演变二、昭君出塞题材的演变 - 6 - (一)昭君出塞文学母题的形成. - 6 - (二)昭君出塞题材的拓展 - 7 - 三、昭君出塞题材的演变所反映出的文人心态三、昭君出塞题材的演变所反映出的文人心态. - 10 - (一)精忠报国的热忱 . - 10 -
4、 (二)怀才不遇的悲愤 . - 11 - (三)人生无常的叹惋 . - 12 - (四)对现实政治的控诉 - 13 - (五)思乡念亲的乡愁 . - 14 -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16 - AbstractAbstract - 17 - 致致 谢谢 - 18 - - 2 - 一、西汉和亲政策与昭君出塞一、西汉和亲政策与昭君出塞 自“和亲之论,发于刘敬” ,这种和亲关系是从汉高祖与匈奴的和亲开始 的 。后来,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也利用和亲来达到其某种政治目的,逐渐成为我 国各族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外交政策。 王昭君作为汉代后宫的一位宫女,于竟宁元年(前 33 年)出嫁匈奴呼韩邪 单于为阏氏,
5、为汉匈友好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此, “昭君出塞”便成为汉匈和亲 乃至中国民族史上的一段佳话,为历代的人们所吟咏,传唱。正如刘献廷王昭 君说: “宫中多少如花,不嫁单于君不知” 诚然,如果昭君不出塞,那么她将 早已被历史的滔滔洪流所淹没。 (一)西汉和亲政策论述(一)西汉和亲政策论述 在中国少数民族当中,匈奴位居中国北部,在战国末年开始崛起。据史记 匈奴列传载: “匈奴,其先祖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日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 险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 “逐水草而迁徙其俗,宽则随蓄,因 射猎禽兽为生业, 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 其天性也。 其长兵则弓失, 短兵则刀铤, 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
6、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仪。自君王以下,咸食蓄肉,衣 食皮革,被放旃裘。壮着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其父,妻其后 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可见,匈奴游牧生活远落后于中原发达的农业 文明。但他们善于骑射,长于弓马厮杀,食肉皮衣,逐水草而居,全民皆兵,并 拥有机动灵活的快速反应部队铁骑。因此,这一游牧民族也便具有了更大的流 动性与侵扰性。他们时常侵暴中原,给中原王朝造成极大威胁。 秦末,中原内战频繁,于是匈奴力量又复壮大,南下扩大疆土。汉初,匈奴 以武力征服北方各民族,直逼汉地,这时的匈奴兵强马壮,国力极为强盛便趁机 越过长城,陷入河套以南的重地,杀人越货,不时攻掠。高祖六年(前 201 年) 韩王信等降匈奴。次年(前 200 年)冬,匈奴进逼晋阳,刘邦亲率 32 万大军迎 击匈奴,结果在平成白登山(山西大同东 17 里)被匈奴 40 万大军围困了七天 班固汉书卷 94匈奴传赞中华书局 1962 年,第 3830 页。 胡丹凤香艳丛书青冢志 ,人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