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初中学生语文作文兴趣的有效激发与引导 摘要:作为教育和教学重要内容的学习兴趣的研究近年来在初中学生作文写作中越来 越受到重视。小学时期“背诵式”作文的弊端在初中阶段需要“创作”的要求下明显 得不能再明显。学生缺乏写作冲动和兴趣、极度扭曲的作文观使得初中作文教学陷入 了瓶颈期。如何培养和激发初中学生写作的兴趣,既是一个长期以来教育界努力探讨 的重大理论课题,也是目前我们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积极开展“研学后教”的迫切现 实课题。本文试图 “初中学生写作兴趣”这个点来入手,吸取前人对兴趣研究的理论 成果与实践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感悟,在做了充分的调查总结之后,着手从教师引 导、创造条件和学生溶入
2、作文情境的角度,探讨了如何激发和培养初中学生写作兴趣 的问题,以期对目前新课程的推行和语文教学的“研学后教”活动有所帮助。 关键词:兴趣,初中生,作文,激发,培养 2 作为教育和教学重要内容的学习兴趣的研究近年来在初中学生作文写作中越来越 受到重视。小学时期“背诵式”作文的弊端在初中阶段需要“创作”的要求下明显得 不能再明显。学生缺乏写作冲动和兴趣、极度扭曲的作文观使得初中作文教学陷入了 瓶颈期。如何培养和激发初中学生写作的兴趣,既是一个长期以来教育界努力探讨的 重大理论课题,也是目前我们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积极开展“研学后教”的迫切现实 课题。本文试图 “初中学生写作兴趣”这个点来入手,吸取前
3、人对兴趣研究的理论成 果与实践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感悟,在做了充分的调查总结之后,着手从教师引导、 创造条件和学生溶入作文情境的角度,探讨了如何激发和培养初中学生写作兴趣的问 题,以期对目前新课程的推行和语文教学的“研学后教”活动有所帮助。 一、写作兴趣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写作兴趣研究的背景 美国当代负有盛名的课程理论家和评论家拉尔夫泰勒在西方第一个提出比较系 统完整的课程理论模式和课程评价模式,即泰勒原理,是以 1949 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 的基本原理为标志。泰勒原理首要问题是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针对学生问题, 提出要调查学生的兴趣的理论。泰勒认为:教育是涉及学生自身积极努力的过程
4、,因 此教育目标的重要基础是学生的兴趣,在满足了学生目前兴趣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 要拓宽和加深学生的兴趣。对兴趣的研究,中外心理学家早已造诣颇深,提出的理论 也很广博。本文主要就初中学生作文写作兴趣,展开一些思索、探讨,以求诸大方指 正。 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也总是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只有充分认识这些特点和规 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作文教学中“少慢差费”的现象,使作文教学逐步走上正 规化、科学化的道路。 的确,目前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素质教育提倡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因此,激发、培养 在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的写作兴趣,是语
5、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素质教育落 到实处的基础和关键。 (二)写作兴趣研究的相关理论依据 1、兴趣是学生写作活动的内在动机。兴趣,是建立在需要基础上,带有积极情绪 色彩的认识和活动倾向,兴趣也是人们用以评价事物好恶的内心尺度,是价值观的初 级形式。一个人的兴趣所向与其需要是相一致的,再加以积极的情绪体验的支持。因 此,兴趣对个体的活动,尤其是对认知活动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对自己学习中 的兴趣往往会发展成为自己学习的内在动机,并对自己的学习有持续的作用。特别是 在认知过程中,当学生的某种写作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时,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不但不会减弱,反而会更加强化,并产生更深层次的兴趣,这
6、种绵绵不断的兴趣,又 会使学生产生对写作的新的认知活动的内在动机和肯定的情绪体验。 2、兴趣是影响学生写作效率的主要心理因素。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兴趣, 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它能满足我们的需 要。心理学的实验证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 80%以上。 反之,则只能有 20%左右的才能发挥。学生对不感兴趣的课程的学习,不仅不是主动 的,而且很有可能产生抵触,特别是思维方式逐渐成熟的初中学生,从心理学的角度 来看,写作一旦成了学生的需要,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动,那作文质量、效果一定是 良好的。 3、兴趣对写作活动的推动作用。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推动人们 3 去寻求知识和人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对中学生作文来说,兴趣是引起和保持学生注意 的重要因素。学生对写作一旦产生兴趣,总是愉快地、主动地去探究作文的奥秘,并 且使学生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对写作过程是有着积极的影响的。所谓灵感的 产生,也只是在注意达到一定程度时的产物。不感兴趣,要想谈什么作文的灵感是无 法想象的。 4、兴趣对写作相关智力开发起促进作用。据研究,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