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课题来源. 1 1.2 本课题的项目背景及研究意义. 1 1.2.1 国内发展概况. 3 1.2.2 国外发展概况 4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5 1.3.1 主要内容. 5 1.3.2 技术要求. 5 1.3.3 关于题目的具体要求. 5 1.4 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 5 1.4.1 关键问题. 5 1.4.2 解决思路及设计方案. 5 1.5 设计方法和技术路线. 7 第二章 播种机的结构设计 9 2.1 转动部分的设计. 9 2.1.1 行走地轮的设计. 9 2.1.2 鸭嘴的选用. 9 2.1.3 接种漏斗的设计. 10 2.2 内部固定部分
2、的设计. 11 2.2.1 固定部分外壳的设计. 11 2.2.2 播种机构的工作原理. 11 2.2.3 排种轮的设计. 12 2.2.4 毛刷轮的设计. 15 2.2.5 各零件位置配合的设计. 16 2.2.6 固定部分外壳的继续设计. 17 2.2.7 排种盘的设计. 19 2.3 中心轴承的选择. 20 2.4 轴的设计和校核. 20 2.5 地轮与轴连接方式的设计. 20 2.6 链轮和链条的选用. 21 2.7 推杆和连接部分的设计. 22 2.8 本章小结. 22 第三章 播种监控装置的设计 24 3.1 红外发射接收装置的选用及安装. 24 3.2 无线信号收发模块的选用及安
3、装. 25 II 3.3 单片机的选用及安装. 26 3.4 蜂鸣器的选用. 27 3.5 电路图及程序设计思路. 27 3.6 整合. 28 3.7 本章小结. 28 总结 30 致谢 31 参考文献 33 1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本课题来源于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和桦甸市宏昌机械厂的校企合作项目。 1.2 国内外发展概况 我国玉米主要种植地区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河北、山东、河南、 内蒙古、西北等地。播种机是农业生产中关键作业环节,必须在较短的播种农时 内, 根据农业技术要求, 将种子播到田地里去, 使作物获得良好的发育生长条件。 播种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作物的出苗、苗
4、全和苗壮,因而对产量的影响也 很大。传统的播种方式有:(1)点播 人工开穴、人工撒种、人工覆土,最传统 的播种方式,优点:用种量少、随机性强,缺点: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播种质 量不易控制,主要用于麦田套种、山地或丘陵地播种;(2)条播 用人力或畜力 开沟、人工撒种、人工覆土,比较传统的播种方式,优点:用种量少、行距和播 种深度容易控制,缺点:效率不高、劳动强度大,主要用于比较平整地块,多集 中于经济不太发达地区;(3)机播 用专门播种机械一次完成播种任务,优点: 行距和播种深度容易控制、效率高,缺点:易出现漏播现象,造成缺苗、断垄, 主要用于大面积平整土地,多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农业是人类“母
5、亲产业”, 远在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 农业养活并发展了人类, 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一切, 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 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可见,农业是当之无 愧的“母亲产业”。 播种是农业最重要的作业环节之一,播种机械是农业机械重要组成部分,播 种机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作物的产量以及农产品的成本,因此 发展高质量的播种机械是现代农业的迫切要求。尽管播种机已有较长的发展历 史,并且在几乎所有发达国家中早已实现了播种机械化,但迄今为止人们
6、对播种 机的改进、提高和发展仍十分重视。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政治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随着我 国加入 WTO 以后承诺的各项有关农业方面的条款的相继落实, 农业将面临前所未 有的巨大挑战和机遇。目前,国际化、机械化、自动化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一 个基本趋势。加入世贸组织将是我国农业向国际化、机械化、自动化迈进的极为 关键的一步,它有利于我国农业更好地进入世界市场,同时也将给农业机械的发 2 展带来严峻挑战。 当今科技的发展和农业作业模式的变革促进了农业机械的升级 和进步。虽然我国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国,但是在农业机械方面却远远落 后于其他发达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农 业机械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了农业机械方 面的研究,基本实现了农机自动化,而我国多数地区还采用人工或者半机械化, 因此我国在农业机械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目前国内外播种机机型很多,市场上有大量的机型可供选择。国外发展的趋 势是向大型,高效,操作和控制电子化方向发展。播种机主要采用气力式(气吹、 气吸),工作幅宽 36m,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