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1 总论 1.1 工程概况 该滑坡于焦柳线石门站以北 K845+580 至 K580+800 路堑地段。路线为公路线铁路, 线路经由滑坡所处山体的北面通过,纵断面沿上行方向先是上坡,坡度大约为 6,而 后是一段平坡,然后是平缓下坡,坡度大约为 2,线路左侧为既有挡土墙。 1991 年 7 月 1 日至 10 日石门地区连降暴雨,最大降雨量高达 210mm。7 月 9 日,线 路前进方向右侧山体下滑, 滑坡体周界清晰完整, 滑坡壁距线路中心最大距离约 125 米, 错台高 23 米。在 K845+650 至 K845+720 滑坡主轴部位,路堑挡土墙多处变形开裂, 墙顶倾向路最大位移达 6
2、00mm,墙后两条横向渗沟隆起开裂; 右边侧沟挤压破坏, 线路隆 起。7 月 13 日观测到线路中心向左推移 198 毫米。在此段两侧虽然路线状态尚未变化, 但挡土墙明显外移,已丧失支撑作用。 由于情况紧急, 为预防滑坡继续发展导致断道的可能性, 7 月 15 日决定在滑坡主轴 部位先设置 5 根抗滑桩作为抗洪抢险应急措施, 桩距 8 米, 桩长平均 14 米, 截面 22.5 米。 1.地形地貌、底层构造概况 经过仔细研究分析焦柳线大镛段 K845 滑坡勘查报告 ,现将滑坡的地层、地貌部 分概况摘录如下该滑坡地段离焦柳线大镛工务段管辖境内,位于湖南省石门县东北方 向 9 公里处。为低山丘陵地
3、形,地表出露以第四系坡积层,残积层,依沙土、乱石土为 主,其下为白垩系地层为紫红色,暗紫红色泥质粉砂岩夹黄白色、灰白色砂岩、砂砾岩, 组成单斜构造,地层倾角平缓 1015,倾向南东 130150。场地东西长 325 米,南北宽 150 米,地面标高 6099 米,北高南低,地形坡度小于 18,与底层倾斜 一致。 滑坡体由北向南滑动,滑坡周界清楚,成撮箕状,属牵引式滑坡,影响铁路行车安 全,主滑坡轴后缘形成高低不平的封闭洼池,滑坡壁错台高 1.502.50 米,其两侧错 台高 0.300.70 米,北西侧地表裂缝较多,宽 1015 厘米,可见深度 5070 厘米, 连续性较好;滑坡体前缘也出现有
4、连续性较差的小裂缝,挡墙开裂宽 1020 厘米,渗 沟水泥盖板拱起开裂,在 2K08 钻孔位置上见一条长 10 米,宽 20 厘米,高 5 厘米的滑 坡埂,挡墙尚未发现裂缝痕迹。 2.滑坡的地质情况 该场地底层可分为第四系人工填筑层,坡积层,残积层,白垩系基岩。 1第四系人工填筑层Q m1 填筑土:黄褐色,暗红色。有砂粘土和少量岩石碎块,水泥灰沙组成,半干硬 硬塑,中密,条缝筑铁路时人工堆积而成。 2第四系坡积层Q d1 根据土的性质,结构分为两层: 砂粘土:砖红色,黄白色,黄褐色,粘性较强,含少量砂粒,半干硬,仅局部分 2 布,此外,该层顶部往往为 0.501.40 米厚的种植土。 卵石土,
5、含卵石砂粘土:以卵石土为主,砖红色,黄白色,黄褐色,土质量于硬 硬塑,密实,局部稍密,由卵石和粘土质组成,卵石含量一般占 4060,局部高达 7080,成分为石英岩、硅质岩、石英砂岩,其大小不一,磨圆度好,成浑圆状, 坚硬。粘土质充填的占 3060,胶质紧密,局部卵石较少,为含卵石砂粘土。该层 稳定,呈层状分布,但厚度变化较大。 3第四系残积层Q c1 由白垩系地层粉砂岩、砂岩、砂砾岩风化较严重而成,呈土状,局部夹风化的残留 岩块,呈透镜状,根据土的结构性质可分为两层。 砂粘土:浅紫红色,紫红色,粘性一般,含少量砂粒,一般以硬塑为主,软塑次 之,靠近滑面的为软塑状,该次往往夹有薄层透镜体状的粉、细沙土、次之粘性土、灰 色、黄褐色,潮湿稍密中密,手轻捏即散,此外,局部夹风化严重残留碎岩块,呈透 镜体状孤石。 砂土、圆砾石、粘砂土、砂粘土:以砂土为主,浅灰色、黄褐色、灰白色、多为 细砂,次棱角状。潮湿饱和。稍密中密,手轻捏即散,含粘质土。粘砂土、砂粘土, 软塑为主、次为可塑。该层层位稳定,薄层状分布,厚度变化极大,层底是滑面主要通 过的位置。 4白垩系地层K 紫红色,暗紫红色,泥质砂岩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