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与以人为本的管理 第 1 页共 8 页 摘摘 要要 知识经济时代的 21 世纪,知识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贡献度和重要性是越来 越大的。进入 21 世纪,企业应以一种什么样的管理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随着 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复杂化和人们消费结构、消费观念的转变,现代企业管 理在社会文化层面上的观念创新越来越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 人本主义即以人为 本,把人的因素放在一切因素的首位,尊重人的需求从而调动人的最大积极性、 创造和谐的企业氛围。文化和以人为本管理的结合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 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理 论践行。它对指导现代企业管理观念
2、的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具有 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知识经济、人本管理、结合、必走之路、企业管理理 念 文化与以人为本的管理 第 2 页共 8 页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4 第二章 以人为本的管理取向以及文化建设5 第三章 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10 总结17 参考文献19 文化与以人为本的管理 第 3 页共 8 页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随着知识经济的极大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企业中“人”的地位 不断提高,企业开始要求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企业运作,并通过员工不断的学习和自 身能力素质的提高,来达到企业繁荣和发展的目标。这种知识经济所倡导的管理模式
3、,也可 以称之为“人本主义”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国家的企业所采纳。 但是同样的模式在互不相同的国家当中实施, 是否都能发挥其作用, 从而实现企业的经 营目标呢?据国际调查显示,国际间经济合作的失败,只有 30是由于技术、财务或战略 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与之相对,倒有 70的失败在于人员之间的跨文化沟通。正如荷兰学 者霍夫斯坦特所指出的,在过去的研究中,理论家和企业家都忽视了文化与管理的关系,这 是管理学发展的一大弱点。而事实上,管理不是处理具体的东西,而是处理对于“人”有意 义的信号,这种信号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等特有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因而文化必然渗透 于管理和组织的全过程。 第
4、二章第二章 以人为本的管理取向以及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管理取向以及文化建设 为了不使 “以人为本” 这一具有深刻内涵与巨大作用的现代管理思想成为一种 “装饰品” 与“包装物” ,有必要对“以人为本”的相关核心思想进一步剖析,以便还“以人为本”的 本来面目,并确立人本管理的核心。 1.1 人本管理的内容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梅奥在其代表作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 、 工业文明的社会 问题中首先提出的。梅奥认为, “行为与情绪密切相关,群体对个人的行为有巨大影响, 群体工作标准规定了单个人的产量;在决定产量方向,金钱因素比群体标准、群体情况与安 全感作用要小” ,更加注重人的因素。艾德华,戴明和彼德斯
5、进一步发展了梅奥的思想,前 者提出了“参与式”管理,后者则认为“人是公司最重要的资产” , “主人不仅是经济上的更 是精神的” 。概括起来, “人本管理”的主要内容是: 1.1.1、员工是企业的主体 传统经济学理论把员工(劳动力)视为如同生产过程中的资本、 技术一样, 是一个不可或 缺的生产要素和管理客体,缺乏对人的主观作用的认同。而事实上,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它 是特殊的生产要素, 企业管理不单纯是对商品与服务的管理, 也是对企业内的人的服务与管 理。作为对人的管理与服务,在管理权限的分配上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高度集中的权力 分配,另一种则是适当分散的权力分配,关键是要看能否实现资源配置的高
6、效率。 1.1.2、人是平等的,但是存在差异的 在完成同一项工作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能力,不同的能力有不同的效率。这种客观存 在的差异决定了适宜工作的类别与层次,于是在组织(企业)中有不同管理者与各级管理者, 有了企业管理中的管理层次。 把相应能力的人放在相应的管理层次与工作岗位, 就是实现能 力差异的结果。要充分发挥人的能力,要在人员选择与工作安排方面做到量才录用,任人惟 贤,人尽其能,使员工的文化水平、技术与能力同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相匹配,既不要造成 人才浪费,也不要使员工感到力不从心。 1.1.3、人的欲望就是动力来源 组织管理的效率来源于组织运行的效率,而组织效率的提高从根本上要依靠人的动力, 而人的动力来源于其欲望的满足过程, 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是物质动力, 它是人工作的根本 动力,也是企业管理酌重要手段,但必须明确,不同的人对物质动力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