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内容内容 提要提要 做一成功的服装设计师是我所梦寐以求的。工艺美术学院的学习和与老师同 学们的交流让我对服装设计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坚定了我要 做一名 设计师的信念。因为我坚信人只有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就会做得更好,从事自 己热爱的事业是一种人生的享受及价值的体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和审美化, 这在给我们设计人带来施展其才能空间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挑战。由于人们 的经济收入水平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以及 价值观的多元化趋势,人们消费的追求是不一样的。 本论文通过对服装行业市场的分析和对消费者(女性)的心理分析,运用
2、艺术手段和设计技巧,用可视形体和视觉语言表述产品和品牌形象,在消费者 心中树立深刻的品牌形象,建立顾客的忠诚。来为自己的未来打造属于自己的 服装品牌,成为自己的“迷你时代”。 关键词 理念 素养 市场舞台 都市女性 2 第一节 服装设计师的理念 世界时装舞台,长久以来一直为鼻挺目深的欧美人所垄断。曾几何时,几 个来自东方岛国日本的设计师带着一点神秘,一点莫测,更带着一种震撼 站在了这个舞台的中央。这群黑头黑眼镜的亚裔设计师的成功,不仅为欧美本 位文化吹入了一股清新而渊长的东方之风,而且给在东方本士“奋战”的时装 业同行以莫大的鼓舞与信心,他们开辟了一条由东方通向“时装盛世”的路。 作为服装设计
3、师要了解,服装品牌她显示着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科 学、艺术的发展水平,也是服装文化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现象。 古书礼记 1中曾描述:住在东方的夷人,“披发文身”留着长发,身 上彩绘成花纹,这就是“文身”。住在南方的蛮人,“雕题交趾”,在脸上彩 绘上花纹,这就是“文面”。住在西方的戎人,“披发衣皮”,留着长发,用 兽皮披在身上。住在北方的狄人,“衣羽毛穴居”,把羽毛制成衣服而住在半 地下室里。可见先民们在没有发明纺织之前的服饰还是仅仅取之于大自然的恩 赐,还没有进入工艺创造的阶段。 中国古代的服饰受礼教和封建道德观念所束缚,在特定的时间内服饰是 守礼尊规的一种外在体现。以古代丧服为例,父母亲
4、过世,儿子和未出嫁的女 儿就要穿上用粗麻布缝制的丧服,期限三年。这也是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在穿 衣上的体现。在居丧期间又不得穿华丽服饰,如果是官员则不能穿朝服、公 服,同时朝廷会给予假期三年,让他们回家,来尽到人子之孝。 近现在,1911 年爆发辛亥革命,激起了“剪掉辫发,更换服饰”的浪潮。 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进入新时代,妇女纷纷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活动,此时 传统的东方样式服装逐渐被西方的短上衣、长裙和西式鞋子样式取代,此时俗 称“迷你时代”。 建国后女装受苏联影响,连衣裙在全城风靡。男装:民国初 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 最庄重的服饰。20 年代前
5、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广大农村一直沿用 传统的袄裤,头戴毡帽或斗笠,脚着自家缝纳的布鞋。新中国建立后,服饰崇 3 尚简朴实用。5070 年代,中山装渐成男子主体服装,此外流行过军便装、人 民装、列宁装等。但在农村,上衣下裤一直是大多数农民的传统装束。 作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服装设计师,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外, 还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素养: 1人文素养 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 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业一个专家。”可见,一方面服装 是一个社会时代的全面反映。曾有位学者夸夸其谈:如果让他沉睡一百年,醒 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一本最新的女性时装杂
6、志,通过它就能够了解到一 百年后的社会是个怎样的状况。可见,服装不仅是商品,而且还是一种文化, 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现着一定的文明水平。另一 方面,如果单单就事论事地讲服装设计、工艺、技术等,抛弃了服装发展的动 力和背景,就会使服装看来只是某个设计师的所谓“灵感”的拼凑,服装风格 的形成完全是偶然的结果;如果忽视了对服装发展的历史逻辑必然的关注,就 会导致设计中出现盲目的模仿与抄袭,断章取义、玩弄形式,追逐所谓新潮流 和表面的浮华;而割断服装发展的文化脉搏、割断服装的民族传统的服装文 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如艺术大师、教育家吴冠中先生所说: “艺术创造中,路遥知马力的力字,往往隐藏在文化底蕴中。” 因此,我们所培养的服装设计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要学会做 人,有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关注社会,有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水准。只有这 样,才能把握时代的步伐,把真正时尚、健康的文化传播给大众,才能设计出 真正具有感染力的服装作品。 2跨文化素养 在跨国际经营中,文化的差异导致服装产品在款式、色 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