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汽车营销的新视角汽车营销的新视角 忠诚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巩固忠诚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巩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汽车工业得到飞速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大量 国外品牌汽车进入中国,汽车产品已经由卖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竞争进入白热 化状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投资者、员工、顾客成为竞争的核心要素;通过 有效措施,建立、巩固忠诚管理机制,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 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1、当前汽车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环境变化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到现在,我国的汽车工业飞速发展,市场竞争态势也 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1,汽车产销量急剧增长,我国成为世界汽车生产
2、和销售第一的国家。 据统计, 2009 年,国产汽车产销 137910 万辆和 136448 万辆。15 年增 长 9.2 倍。 12,市场环境发生重大转变。 中国汽车市场从 90 年代初一汽、二汽、上汽等少数几个成规模企业和几个品 牌发展到 30 余家大型汽车企业、上百个品牌的汽车产销大国。并且,随着 2005 年我国汽车关税降到 25%,世界多家跨国企业汽车产品进入我国市场,销售代理 业越来越多,人们有了更多的产品选择,客户分流现象非常明显。汽车企业要保 持技术和生产率的领先优势越来越不容易,比如,上海大众汽车在 20 年间,市场 占有份额由 90%降到 2009 年 20%左右。市场进入
3、白热化的竞争状态。 13,汽车营销客户发生重大变化。 汽车市场进入成熟期以后,接踵而来的是产品和市场细分速度加快。对于消费 者,汽车不仅是一种代步工具,也是一种品味和身份的体现。所以,不同消费者 具有不同的需求。另一方面,消费者经历消费不成熟的启蒙期以后,买车会越来 越理性。对品牌、价额、性能、服务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求企业不但要 以具有魅力的产品争取顾客,而且要用一切为顾客着想的体贴和周到的服务去感 动顾客,吸引顾客。市场竞争中心也由生产率的竞争转换为服务的竞争。 14,流通体制发生重大变化。 中国汽车流通体制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计划经济时期(1953 1979 年),
4、 第二阶段是双轨制时期(19791985 年), 第三阶段是市场化时期(1985 1997 年),以上三个阶段的最本质特征都是无品牌经营,特别是市场化时期,经 销商多,机构不独立,帐目不清,功能单一,市场混乱,层层批发,市场坚挺时 一哄而起,争夺资源,市场疲软时,压价竞争。 第四个阶段是向品牌经营过渡时 2 期(1997 年至今),中国轿车市场开始进人品牌经营的起步阶段,特别是 1999 年以 上海通用别克、广州本田雅阁、一汽大众奥迪等品牌人市后营销体制的建设为 标志,中国轿车市场加快了品牌营销的发展步伐。它们对经销商网络实施了从外 观形象到内部布局、从硬件投入到软件管理、售前售中售后等一系列
5、服务程序, 都有统一的规范、统一的标识、统一的形象、统一的管理并实施严格的培训。从 而规范了市场秩序,强化了市场管理,避免过度或恶性竞争,维护了品牌形象。 15 汽车营销渠道和营销模式发展趋势的变化 我国汽车营销渠道和营销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比较流通体制前三个阶段经 营现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特许经营的品牌专卖是汽车厂家积极推行的主 要营销模式,经营、销售和服务都比较规范,新建的大多为集整车销售、零配件、 售后服务、信息反馈四位为一体 4S 店或 3S 店; 另一种营销模式是特许连锁经营,他可以代理多种品牌的汽车,提供这些代 理汽车的的销售和服务,类似于汽车超市; 其余还有汽车交易市场,是
6、将许多汽车专卖店集中在一个地点,提供多种汽 车销售和服务,同时还提供多种延伸服务,如贷款、保险、上牌等。目前以上营 销模式的逐步成熟,为汽车营销的规模集约化经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影响增强企业营销竞争能力的诸种负面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过多年的市场经济实践和市场培育,应该说我 国大部分汽车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的经营理念,竞争战略、策略、营销渠道和模式, 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等方面逐渐成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汽车营销现状 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重点表现在低层次经营理念导致营销行为的不尽 人意,难以适应当前的竞争需要。 21 有的企业的品牌意识不强。重点关注产品质量、价额、技术领先等可度 量价值因素的设计与实施。忽视营销服务、对消费者承诺的兑现、顾客忠满意诚 度调查、以及企业文化等隐形价值因素的完善与改进。塑造品牌过多依靠形象广 告等浅表、短期行为,对品牌形象漫长的积累过程中缺乏脚踏实地的长效措施。 22 市场营销人员素质偏低,特别是生产性企业的销售队伍素质偏低。他们 对营销工作的理解较多地停留在“营销等于销售(推销)”的层面,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