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开开 题题 报报 告告 质量控制在企业中的应用与研究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In Quality Control 性性 质质: : 毕业设计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毕业论文 教 学 院: 机电工程学院 系 别: 工业工程系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职 称: 起止日期: - 1 - 1课题来源及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课题来源及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企业要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仅靠方向性的战略性选择 是不够的。任何企业间的竞争都离不开“产品质量”的竞争,没有过硬的产品质量,企 业终将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消失。而产品质量作为最难以控制和最
2、容易发生的问题,往 往让供应商苦不堪言,小则退货赔钱,大则客户流失,关门大吉。因此,如何有效的进 行过程控制是确保产品质量和提升产品质量,促使企业发展、赢得市场、获得利润的核 心。 2本课题所涉及的内容本课题所涉及的内容国内外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现状综述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 世界各国对质量管理的研究不断 发展。从早期的小作坊生产的操作者检验,到形成操作与检查分开的工长质量管理,到 成立专职的检验部门;从各自的质量要求到形成统一的标准;从手工检验发展到计算机 辅助质量管理;从事后检验、全数检验发展到预先控制、抽样检验;质量管理在此期间 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形成了诸多比
3、较成熟的理论。例如比较著名的有: 1.1921 年泰勒提出质量检验是种管理职能,可以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处理,并建立了专职 检验制度。但是这样的质量管理属于事后把关,不能及时反馈检验信息。 2.道奇(H.F.Dodge)和罗米格(H.G.Roming)提出了抽样检验理论,为质量控制和检验理 论奠定了基础。 3.20 世纪 30 年代休哈特(W.A.Shewhart)提出了统计质量控制(SQC)理论并首创了进 行质量控制的工具控制图。 4.1947年戴明提出了戴明循环,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 的 PDCA 连续改进循环,以及“质量控制七种工具”。 5.2
4、0 世纪60年代朱兰向人们揭示产品质量的生产、形成和实现的过程,称之为“朱兰质 量螺旋曲线”。 20 世纪80年代后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质量管理的实践方法不断创新发展。 1987 年,美国Kapoor提出集成质量系统(Integrated Quality System)的概念。其中影响最大的 两个:统计过程控制(SPC)和六西格玛原则。 3本课题有待解决的主要关键技术问题本课题有待解决的主要关键技术问题 一、对于新客户开发的重视程度不够。既然该客户的订单量比较大,具有开发价值, 对于前期的试单产品,应作好相应的订单评审工作,确定生产工艺路线及要求。 二、未严格执行文件要求做好产品的首
5、检与抽检工作。首检的目的是通过产品的首 件确认,在无质量异常的情况下投入批量生产,防止不良发生。而抽检是确定工序的稳 定性,通过抽检进一步掌握产品的质量动态,并根据其波动情况对生产工艺进行适当调 - 2 - 整,最终保证产品质量。 三、过程质量控制不合理。对于生产的产品质量控制由生产部门自行把握,及易出 现质量失控状态,并且未做好相应的监督、检查工作。 四、对于发生的质量问题不重视。在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时,不仅没及时进行原因分 析,而且在后续的加工过程中也未采取任何的控制措施,同样还是按习惯生产,结果导 致第二次质量事故的发生。 五、人为的工作习惯、经验不能作为生产操作的标准和依据。如果仅靠习惯
6、和经验 做事,走不出习惯和经验的人,其生产的产品质量将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4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实施方案(主要包括研究内容、拟采用的研究方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实施方案(主要包括研究内容、拟采用的研究方 法、技术路线、预期成果、所采取方案的可行性分析等)法、技术路线、预期成果、所采取方案的可行性分析等) 1.文献研究法。 首先对于国内外相关理论文献进行广泛阅读, 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理论 动态,奠定理论基础。 2.实际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文献阅读,初步整理 XX 企业的质量管理情况,通 过定量分析,为论文提供可靠的依据。 3.访谈法。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员工, 进行面对面地交流, 听取并记录他们对于质量管理 的看法和建议,结合实际的企业质量管理方法运用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5 完成本课题的工作计划及进度安排 完成本课题的工作计划及进度安排(包括文献查阅、 外文翻译、 开题报告、包括文献查阅、 外文翻译、 开题报告、 方案设计与实现、计算与实验、论文撰写等方案设计与实现、计算与实验、论文撰写等) 设计总共 16周。具体安排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