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开 题 报 告 题 目 入侵检测技术的的研究 2016 年 10 月 10 日 2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1、毕业论文(设计)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 Internet 高速发展, 个人、 企业以及政府部门越来越多地依靠网络传递信息, 然 而网络的开放性与共享性容易使它受到外界的攻击与破坏,信息的安全保密性受到严重影 响。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企业及广大网络用户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在计 算机上处理业务已由基于单机的数学运算、文件处理,基于简单连结的内部网络的内部业 务处理、办公自动化等发展到基于企业复杂的内部网、企业外部网、全球互联网的企业级 计算机处理系统和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和
2、业务处理。在信息处理能力提高的同时,系统 的连结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但在连结信息能力、流通能力提高的同时,基于网络连接的 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黑客攻击日益猖獗,防范问题日趋严峻。 但是, 防火墙只是一种被动防御性的网络安全工具, 仅仅使用防火墙是不够的。 首先, 入侵者可以找到防火墙的漏洞,绕过防火墙进行攻击。其次,防火墙对来自内部的攻击无 能为力。它所提供的服务方式是要么都拒绝,要么都通过,不能检查出经过他的合法流量 中是否包含着恶意的入侵代码,这是远远不能满足用户复杂的应用要求的。 对于以上提到的问题,一个更为有效的解决途径就是入侵检测技术。在入侵检测技术 之前,大量的安全机制都是根据从主
3、观的角度设计的,他们没有根据网络攻击的具体行为 来决定安全对策,因此,它们对入侵行为的反应非常迟钝,很难发现未知的攻击行为,不 能根据网络行为的变化来及时地调整系统的安全策略。而入侵检测技术正是根据网络攻击 行为而进行设计的,它不仅能够发现已知入侵行为,而且有能力发现未知的入侵行为,并 可以通过学习和分析入侵手段,及时地调整系统策略以加强系统的安全性。 2、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目标: 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的研究,主要介绍模式识别技术中两种聚类算法,K-means 算法和 迭代最优化算法,并阐述此算法在入侵检测技术技术中的应用原理,接着分析这两种算法 具体应用时带来的利弊,最后针对算法的优缺点提出
4、自己改进的算法,并对此算法进行分 析,可以说这种算法是有监督和无监督方法的结合,是 K-means 算法和迭代最优化算法的 折中,是一种较理想的算法。 3、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具体措施和研究的可行性、创新点: 主要研究内容: 对入侵检测技术的研究,要求: (1)熟悉各种入侵检测技术原理方法的异同。 (2)在对入侵检测技术技术研究的同时,认真学习了模式识别这门课程。 (3)识别技术中两种聚类算法,K-means 算法和迭代最优化算法,并阐述此算法在入 侵检测技术技术中的应用原理。 研究方法: 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分析这些信息,看看网络中是否有违 反安全
5、策略的行为和遭到袭击的迹象。入侵检测技术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 门,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网络进行监测,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 操作的实时保护。 具体措施: 监视、分析用户及系统活动; 3 系统构造和弱点的审计; 识别反映已知进攻的活动模式并向相关人士报警; 异常行为模式的统计分析; 评估重要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 操作系统的审计跟踪管理,并识别用户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 可行性分析: 聚类是模式识别研究中非常有用的一类技术。用聚类算法的异常检测技术就是一种无 监督的异常检测技术技术,这种方法可以在未标记的数据上进行,它将相似的数据划分到 同一个聚类中,而将不相似的数
6、据划分到不同的聚类,并为这些聚类加以标记表明它们是 正常还是异常,然后将网络数据划分到各个聚类中,根据聚类的标记来判断网络数据是否 异常。 创新点: 本课题是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的研究, 主要介绍模式识别技术中两种聚类算法, K-means 算法和迭代最优化算法,这种算法是有监督和无监督方法的结合,是 K-means 算法和迭代 最优化算法的折中,是一种较理想的算法。 4、主要参考资料及使用的原始资料(数据): 1蒋建春,冯登国.网络入侵检测技术原理与技术.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7 2戴连英,连一峰,王航.系统安全与入侵检测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3 3沈清,汤霖.模式识别导论.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5 4吴焱等译,入侵者检测技术.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5美Richard O.Duda,Peter E.Hart,David G.Stork 李宏东 姚天翔等译 模式分类(原书第 2 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09-01 5、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应用程序开发实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