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小学语文赏识教育探索 内容摘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把语文学科性质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学科有人 文性内涵,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关怀学生内在的情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正因为如此,关 注学生的情感问题、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成了教育界关注的课题。 赏识是一种积极的强化手 段, 是指教师能从各方面去认识到学生的才能并加以重视和培养, 让每个学生的优点得到张 扬,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种教育手段。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孩子的 优点、长处,鼓励他不断追求成功。 关键词:小学 语文 赏识教育 探索 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孩子的优点、长
2、处,鼓励他不断追求 成功。在赏识教育理论中含义为:它是一种思维视角,即用赏识的眼光看世界, 是一种凡是发生, 往好的方面想的积极的思维方式, 同时它又是一种欣赏的心态。 赏识教育,就是在这种心态和思维方式指导下的一套教育理念。有位心理学家说 过: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赏识” 。无论是什么人,都希望得到别 人的肯定。 一、赏识与赏识教育 (一)赏识教育的基本特征 赏识教育是近年提出并在家庭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倡导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 和教育方法。 赏识教育由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南京)赏识教育研究所所长周弘提出 并广泛传播,周弘认为: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而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批 2
3、评会伤学生的自尊心,进而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发育。 ” “寻找闪光点” 、 “赏识激励” 、 “树立自信”是赏识教育的三个关键词,也是 实施赏识教育的基本特征。 “寻找闪光点”要求老师具有敏锐的目光和深邃的洞 察力, 善于用显微镜发现和寻找孩子的闪光点, 善于用放大镜观察孩子的闪光点; “赏识激励” 是教师能够及时把孩子的闪光点和积极的信息通过不同方式传达给 孩子,使孩子受到鼓舞和激励,从而调动孩子自主成长的内驱力; “树立自信” 是赏识教育追寻的目标,而自信又是一个人愉悦和成功的源泉。 “寻找闪光点” 、 “赏识激励” 、 “树立自信”是赏识教育的三步曲,三步曲的结果是促进孩子走向 成功。 (二
4、)赏识教育的功能 (1)激励功能 从心理学上分析,动机理论在中小学生学习中占主要地位。从动机理论学分 析,赏识教育具有鲜明的激励功能。此外,因为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还未成熟 的状态,没有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非常在乎 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希望得到别人的羡慕、称赞和注意,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又 容易造成自卑的心里,自尊心受到伤害,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害怕在公共场合表现 自己, 不敢大胆地参加课堂互动和课外活动, 没有精力和积极的欲望去主动学习, 学生的本性受到压抑没有得到充分的自然表现, 因此学生没有精力和积极的欲望 去主动学习。因此,教师通过赏识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赞许中逐
5、渐形成肯定的 自我赏识,增强成就动机,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积极主动地区努力实现自 己的目标,从而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 (2)导向功能 心理学认为,青少年学生都有比较强的自尊心、荣誉感和上进心,在教育过 程中,老师若能以表扬为主,在肯定他们的长处的同时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就能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追求观,懂得了解自我、定向自我、设计自我、超 越自我。 3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德曾说过的: “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 中,才能对学校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的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 造性的发挥自己的潜力”。家长和老师可以利用赏识教育的导向功能,多多对孩 子进行赏识性的引导,
6、让孩子产生对成功的渴望,从而明确目标,超越自己。 (3) 评价功能 青少年学生普遍存在很强的表现欲望,积极的评价既能激发他们的表现欲, 又能激励他们不断进取。 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及时评价, 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习的信心,促进他们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 (三)赏识教育的价值 (1) 通过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护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 做错事或者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心理压力较大,自卑、自责、不知所 措。这时,他所需要的是帮助、安慰。而我们有部分老师为了给学生以教训,往 往采取比较严厉的批评。 这种教育方法会让学生丧失信心, 不再努力, 甚至反叛。 若此时我们老师能采取明智宽容的态度,比如:在考砸的学生面前,你不能让 学生泄气,所以要鼓励学生,要让他感觉到老师对他的能力和水平深信不移。 要让他知道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失败是常有的。帮助他分析原因,克 服困难。再如对闯祸的学生也一样,不能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老师心中有了不良 的影响或失去了信心,而此时老师应与学生及时沟通,平息学生的惶恐心理,让 学生感觉到他在老师的心里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