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2 届专科生毕业论文 培养中学生解题能力的研究 培养中学生解题能力的研究 摘要:摘要:本文通过以下几点讲述来对培养中学生解题能力的研究:选择典型例题,注重一题 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注重错题剖析,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注重指导学生题后 反思,总结解题规律,提升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注重训练学生规范表达和书写,提高学生解 题准确性。 关键词:一题多变 , 一题多解 ,错题剖析 , 题后反思。 本文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就如何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作了 四方面的探索。 一、选择典型例题,注重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一、选择典型例题,注重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典型例题
2、不是那些偏题、难题、怪题,而是在问题中能融入相关概念、定理,富有 启发性,通过该问题的解决,能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方法,获得新见解的题。 一题多变常指通过对题中已知条件的增减,所提问题的变换来增加题中的信息量。 一道题稍作变动,往往会有相同或不同答案,解题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变化中寻求 正确的答案,从而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做到举一翻三,触类旁通。 下面列举在解题过程中常用到的四种一题多变的方法,以供参考: 例 1:甲乙两人在 400 米环形跑道上练习跑步。甲每秒跑 6 米,乙每秒跑 7 米, 若两人同时从一地点背向而行,几秒钟后第一次相遇?(只列方程) 解:设 X 秒后第一次相遇(背向) 6
3、7xx = 400 (一)(一) 改变题目的关键语句改变题目的关键语句 改变题目的关键语句往往会改变所求的答案,如通过下面的变式,能使学生巩固方 程的特点,以及时间、路程、和速度的关系。 例 2:甲乙两人在 400 米环形跑道上练习跑步。甲每秒跑 6 米,乙每秒跑 7 米, 若两人同时从一地点同向而行,几秒钟后第一次相遇?(只列方程) 解:设 X 秒后第一次相遇(同向) 76xx+ 400 (二)对换题目中的问题和条(二)对换题目中的问题和条 对换题目中的问题和条件的变式训练往往会增加题目的难度, 但可以增强学 生的思维。 例 3:甲乙两人在某一环形跑道上练习跑步。甲每秒跑 6 米,乙每秒跑
4、7 米,两 人同时从一地点背向而行, 400 秒钟后第一次相遇。 求环形跑道的长? (只 列方程) 解:设环形跑道的长为x米。 x=400(6+7) (三)改变题目的叙述方法(三)改变题目的叙述方法 一句话百样说,学生对不同的叙述方式的反应是很不同的,很可能会因为被 的叙述方法所干扰而产生理解错误。 例 4:甲乙两人在 400 米环形跑道上练习跑步。甲每秒跑 6 米,乙每秒跑 7 米, 若两人同时从一地点同向而行,几秒钟后第一次相距 150 米?(只列方程) 解:设 X 秒后第一次相距 150 米 7x= 6x + 150 (四)增加题目的多余条件(四)增加题目的多余条件 在题目中增设一些与解
5、决问题看似有关, 实则多余的信息或设置一些与有效信息相 似或相近且易于混淆的信息来起干扰和迷惑作用。 例 5:甲乙两人在 400 米环形跑道上练习跑步。甲每秒跑 6 米,乙每秒跑 7 米, 甲乙两人同时跑了 4 秒钟之后又继续跑,若两人同时从一地点背向而行, 几秒钟后第一次相遇?(只列方程) 解:设 X 秒后第一次相遇(背向) 6x + 7x = 400 在解题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要细心分析,找出无意义条件,找出有效信息,弄清问 题的因果关系而突破。 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使例题纵横延伸,其中横向延伸主要是指对例题的一题多 解的探讨, 纵向延伸主要是指改变例题的条件和结论,采取有层次的一题多变的
6、变式教 学,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质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题的应对能力。 二、注重错题剖析,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二、注重错题剖析,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学习中,我们会发现,有一些错误是学生的共性,而且会一错再错。下面就一些 具体实例,分析学生中一些常见而又普遍的错误原因。 例 6:设 a、b 互为相反数,c、d 互为倒数,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02012 3 2012tan 30(1)20123.ab cd 解:原式= 33 2012201213 3 ab cd =0313 =-1 (一)知识性错误(一)知识性错误: 有些学生对数学的概念、定理及规律理解不透,模糊不清,导致错解。 例 6 原式=0-0+0=0 把 2012 -10.()算 成 了 预防这类错误的最好方法,是对相近概念进行列表、对比,从中找出特点、或把 一个概念分解成内涵(本质)、外延(范围)两个部分,并通过举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记忆性错误:(二)记忆性错误: 例 6 解:原式= 3 20122012313ab cd =03313 =231 0 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