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目录目录 摘 要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abstract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1. 绪论.1 1.1 课题研究背景 1 1.2 发动机排气系统的发展史 1 1.3 国外研究概况 2 1.4 国内研究概况 3 1.5 排气系统设计技术的一个总趋势 4 1.6 课题研究意义 4 1.7 本章小结 .5 2. 排气系统及振动的理论分析6 2.1 排气系统的设计要求 6 2.1.1 排气歧管 6 2.1.2 排气管7 2.1.3 排气歧管 .8 2.1.4 消声器8 2.1.5 排气尾管 8 2.1.6 排气管道的悬置安装.8 2.2 排气系统振动概述 9 2.3
2、UG 简介 . 10 2.4 有限元分析简介 10 2.5 试验模态基本理论 . 11 2.6 基于振动传递函数的排气系统悬挂点位置优化的基本原理 . 12 2.7 本章小结 . 14 3. 排气系统的设计 . 15 3.1 排气歧管的设计 15 3.1.1 排气歧管的布置 15 3.1.2 排气歧管直径的确定 15 3.1.3 确定各缸排气歧管长度 16 3.1.4 排气歧管的材料 . 17 3.2 消声器 17 3.2.1 消声器的结构形式 . 17 3.2.2 消声器容积的确定 . 17 3.2.3 消声器进口直径 . 18 3.2.3 消声器直径 18 3.2.4 消声器长度 19 3
3、.2.5 消声器的材料 19 3.3 排气管 19 3.4 本章小结 . 19 4. 排气系统的建模 . 21 2 4.1 排气歧管的建模 21 4.2 消声器的建模 22 4.3 连接法兰的建模 23 4.4 排气吊挂的建模 25 4.5 橡胶悬挂建模 26 4.6 本章小结 . 27 5. 排气系统的模态分析 28 5.1 消声器模态分析 28 5.2 排气吊挂的模态分析 . 31 5.3 排气歧管的模态分析 . 35 5.4 连接法兰模态分析 . 39 5.5 本章小结 . 40 5. 排气系统的隔振设计 41 6.1 排气系统有限元分析 . 41 6.2 排气系统的模态分析 . 42
4、6.2.1 试验原理与测试系统 42 6.2.2 激振点的布置及拾振点的选择 42 6.2.3 试验结果 . 43 6.3 振动原因分析及隔振设计 43 6.3.1 原因分析 . 43 6.3.2 排气系统的改进 . 43 6.4 排气系统悬挂位置的选择 44 6.5 本章小结 . 45 总结与展望. 46 参考文献 47 致谢 . 49 1 1. 绪论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课题研究背景 能源与环境是汽车工业在 21 世纪发展所面临的两大课题,随着汽车工业 的迅速发展,汽车噪声和排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而发动机排气系统中振动和噪 音是影响汽车行驶舒适性的主要因素1,基于这样的背景,现代汽车的
5、设计,尤 其是在排气系统的设计上,更加注重于减振的设计。对于现代汽车设计,尤其在 排气系统的设计上,更加注重减排与减振的设计。 近年来,我国汽车迅速发展,早已成为一个汽车大国,但却不是汽车强国, 因为高端市场也就是利润空间最大的市场基本由国外著名厂商占据, 国内年轻的 汽车厂商则只能占用利润空间相对较薄且市场份额较小的低端市场。 其主要原因 在于核心技术的掌握,由于国内汽车技术相对国外有较大差距,国内对汽车研究 主要采用模仿设计,在试验中就会发现很多的问题,如排气歧管表面温度偏高、 排气歧管罩和增压机隔热罩形状不够理想等,甚至出现了排气歧管开裂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企业及研究组调研讨论得到结
6、论:在设计过程中,只注重排气系 统的形状模仿和材料运用,而缺乏对排气系统热应力、动态特性的计算,致使在 产品开发时不能提供有效的结构数据指导, 也不能在改进设计中找到问题产生的 根本原因。 1.2 发动机排气系统的发展史发动机排气系统的发展史 汽车最早的排气系统不过是一个让燃烧气体排入大气的孔眼而己,后来为了 把随着排气喷出的火焰引向地面,才安装了一根引导排气的管子。那时,发动机 没有排气消声装置,排气的噪声震耳欲聋,常使骡马受到惊吓,因此排气噪声被 认为是一种严重的公害,许多地方的当局公开宣布,不用马的运输工具不受法律 的保护。 发动机的排气消声器起源于海勒姆 马克西姆的取得专利的手枪消声器。 由于环保法规对车辆排污的标准相当严苛,不论怠速、加速、低速行驶、高 速行驶或减速,都必须符合排污标准,车辆在面对这么严苛的限制下,除了在性 能与排污中取得平衡点外,唯一的方法就是安装催化转换器了。催化转换器通常 以贵重金属为原料,有氧化型催化剂、还原型催化剂及目前绝大多数车辆采用的 三元催化转换器。早期的催化转换器多设置于排气管中段的位置,而近来多装在 紧接排气歧管之后,好使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