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 摩托车前减震器的设计 专 业 名 称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 级 学 号 学 生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填 表 日 期 2011 年 3 月 25 日 说说 明明 开题报告应结合自己课题而作,一般包括:课题依据及课题的意义、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含文献综述) 、 研究内容及实验方案、 目标、 主要特色及工作进度、参考文献等内容。以下填写内容以下填写内容各各专业专业可根据具可根据具 体情况适当体情况适当修改修改。但每个专业填写内容应保持一致。 一、一、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在我们常用的二轮摩托车中为了缓和
2、冲击和震动,保证行车平顺性的要求,除了采 用具有弹性的充气轮胎外,在悬挂装置(连接车架和车轮的零部件的总称)中应设计有 必要的弹性元件和衰减振动的元件。当车轮受到的冲击和振动传给弹性元件后,弹性元 件将它们变为缓和的振动,即振幅较大、频率较低(每分钟 80 次) ,使人们能适应其 振动频率,再加上阻尼器将迅速衰减振幅、吸收其能量、防止共振,并控制车身振动加 速不得高于 0.50.6g。同样,为了满足行驶稳定性、乘坐舒适性两方面的要求,于是 开始采用减震系统。 前减震器用于摩托车前悬挂装置,它的作用主要是减轻前轮遇到障碍受到冲击时传 至车架的冲击负荷和震动。 通过对液力减震器的分析, 它的液压平
3、衡环节多, 故障频繁, 易污染,故决定选择弹簧液力阻尼式减震器。弹簧液力阻尼式减震器的减震效果好,制 造成本较低,目前国内外摩托车减震器广泛采用这种形式的减震器。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 : 1885 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将其改进的汽油机安装在车身和车轮均用木材制成上 的三轮车上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摩托车。但由于木制车身及车轮不耐颠簸,限制了车速 (仅 12km/h) ,所以戴姆勒的摩托车并无实用价值。 1910 年开始在前轮采用金属弹簧张力的双向、平行连接装置,30 年代便发明了利 用管内粘性机油的液压减震器。 1955 年以后
4、前轮悬挂装置就采用了伸缩管式和底部杠杆 式两类前叉。在伸缩桶式前叉、望远镜式的二个桶内由于有螺旋弹簧和油缸,加工精度 要求高,生产效率低,阻碍了发展和应用。1960 年二轮摩托车的大量生产,底部杠杆式 前叉处于全盛时期,该系统具有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等优点。后来伸缩式前叉又重新上 市,用于当时盛行一时的两轮的赛车上,伸缩式前叉优秀的行驶性能方被证明。因此, 大批量生产的摩托车也竟相采用伸缩式前叉,而且由于加工技术的提高,伸缩桶式前叉 也得到了保证。所以,至今为止,各种型式的两轮摩托车都采用伸缩筒式前叉。同时, 后轮悬挂装置的要求也迫切了,由于全链条传递驱动力,后轮必须采用长距离的固定方 式。 所
5、以车体的缓冲仅只在坐垫下面安装有一金属弹簧。 1950 年才开始有正式的后悬挂 装置。最初称滑栓式,并尝试采用摇臂式。50 年代后半期才确立了摇臂式后悬挂装置, 既是现代两轮摩托车的后悬挂装置的基础。 进入 70 年代又开发了装有单减震器的单减震系统,特别是 1973 年开始用于越野 车之后,公路赛车、大型运动车均很快的采用了这种单减震器后悬挂系统。 我国自 1957 年 7 月洪都机械厂成功仿制 M72 型边三轮摩托车,揭开了我国生产摩 托车的历史以来,到 1987 年摩托车生产量为 1.2 万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摩托车产 量得到了飞速增长, 品种不断增多。 目前在我国已形成了自己的摩托车
6、生产体系, 到 1995 年的产量超过 700 万辆,已成为世界上第一摩托车生产国。与摩托车生产相适应的减震 器产量已达到 1500 万支,能生产 9 大系列 50 余种型号,基本满足了我国摩托车生产的 发展需要,部分产品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为我国摩托车工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和发 展打下了基础。 三、研究内容及实验方案:三、研究内容及实验方案: 1.1.研究内容研究内容 1)减震器整体方案分析与设计 2) 摩托车减震器系统的弹簧特性 摩托车悬挂装置的挠度 摩托车悬挂装置的理想弹簧特性 摩托车悬挂装特性置的实际弹簧 3) 弹簧的材料及工艺 弹簧材料的选用 弹簧的制造工艺 4) 减震器的速度特性及阻尼力 节流阀的压力特性 减震器的速度特性 减震器阻尼力产生原理 阻尼调节装置 2.2.实验方案实验方案 前减震器有很多种,常见的有弹簧空气阻尼式前叉、弹簧液力阻尼式减震器、油 气伸缩式减震器等。 其中弹簧空气阻尼式前叉虽然结构简单、造价低,但是它是以活塞管之间的间隙为 空气阻尼的双向用途减震器,所以起减震效果不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