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题题 目目:SOD 的制备 姓姓 名名: 学学 号号: 学学 院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专 业:业:生物技术 年年 级级:2010 级 班班 级级: 指导老师指导老师: 时时 间间:2013 年 5 月 4 日 1 目录目录 一 概述 . 1 1、课程设计的目的 . 1 2、课程设计的要求 . 1 二 内容 . 1 1、自由基和 SOD . 1 2、SOD 的研究进展 . 5 3、SOD 的研究展望 . 6 4、SOD 检测方法的确定 6 5、器材与试剂 . 7 6、SOD 粗酶制品的获取 7 7、SOD 粗酶品的精制 . 7 8、SOD 的鉴定 . 8 11、附录 . 9 三 参考文献
2、10 2 一一 概述概述 1、 课程设计的目的 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课程设计的要求 设计的内容必须包括:调查该酶的基本性质、应用情况;检测方法的确定; 粗酶制品的获得;酶粗品的精制;酶的鉴定。 二二 内容内容 1、 自由基和 SOD 1.1 自由基的概念 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或称活性氧,主要包括超氧阴离 子自由基、羟自由,以及有机过氧化物自由基等。生命体在正常代谢过程中产生 ROS, 而一些外界环境因素能增加细胞中 ROS 的浓度,若不能及时清除以恢复平 衡, 会引起生物膜的过氧化损伤, 甚至造成细
3、胞器的损害和 DNA 与蛋白质等的 降解与失活。 1.2 SOD 的基本性质 1.2.1 SOD 的研究简述 生物体内低浓度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O- 2 ) 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其 浓度过高时, 可引起机体组织细胞氧化损伤, 导致机体发生疾病, 甚至死亡。 超 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 ide dismutase, 简称 SOD) 是清除生物体内超氧阴离 子自由基的一种重要抗氧化酶, 具有抗衰老、抗癌、防白内障等作用 1, 因而受 到全世界学术界广泛关注, 使之成为涉及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医学等学科领 域及医药、化工、食品等生产行业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 2。 1.2.2 SOD 的
4、概念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简称 SOD, 是一种生物活性蛋白质, 是人体不可缺少、重要的氧自由清除剂,也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的以自由基为 底物的酶。它广泛存在于各类生物体内 3。 1.2.3 SOD 的发现 1938 年, Mann 和 Keilin 从牛红细胞中分离提取出一种含 Cu 的血铜蛋白, 3 1953 年 Keilin 又从小牛肝、鲸肝分离出肝铜蛋白。1968 年 McCord 和 Fr idovich 根据血铜蛋白、肝铜蛋白、脑铜蛋白皆有 O- 2 歧化活性, 将此酶命名 为超氧化物歧化酶 4 。 1.2.4 SOD 的分类和分布 SOD 广
5、泛存在于动、植物及微生物中 5。根据其结合金属种类不同, 可分为 三类: 第一类为 CuZn- SOD, 呈蓝绿色, 相对分子量约为 32kDa , 主要存在于真 核细胞细胞浆、叶绿体和过氧化物酶体内; 第二类为 Mn - SOD, 呈紫红色, 相 对分子量约为 40kDa , 主要存在于真核细胞线粒体和原核细胞中;第三类为 Fe- SOD, 呈黄褐色, 相对分子量约为 38.7kDa, 主要存在于原核细胞及一些植物中 4 。 1.2.5 SOD 的结构与催化机理 1.2.5.1 CuZn- SOD 的结构 CuZn - SOD 分子由两个相同的亚基通过非共价键疏水相互作用缔合成一个 “口袋”
6、状二聚体, 每个亚基含一个 Cu 2+ 和一个 Zn2+ , 由半胱氨酸 Cy s55 和 Cys144 的巯基构成的二硫键对亚基缔合起重要作用。 位于 “口袋” 底部的 Cu 2+ 与 四个组氨酸残基( His - 44, - 46, - 61, - 118) 和一个 H2O 配位, 形成一个 畸变的四方锥结构, 构成该酶的活性中心。 而 Zn 2+则与三个组氨酸残基( His- 61, - 69, - 78) 的咪唑氮和一个天冬门氨酸残基( Asp- 81) 的羧基氧原子配位, 形 成扭曲的四面体结构。Cu 2+和 Zn2+之间通过共同连接的组氨酸 His61 形成“咪唑 桥”结构。位于活性中心的组氨酸直接影响酶的活性, 在“口袋”边与 Cu 2+ 相 距 6 的位置, 有一个带正电荷的精氨酸残基 Arg 143, 它能够吸引 O- 2 进入口 袋, 并诱导 O- 2 进入活性中心, 为催化反应提供质子, 加快反应进行。实验证 明, Cu 2+和Zn2+对活性中心所起的作用不同, Cu2+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