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环境和质量研究 1论题、背景和意义 论题论题: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环境和质量研究 背景背景: 经济增长和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 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会发展目标就转向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自改革开 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种举世瞩目的发展在物质形态上带来了经济财富的 迅速增长和社会形态的巨大变化,在思想意识领域催生了“以人为本”的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 重视人的生活质量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 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这一
2、新的发展观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应该以发展的主体“人”为中心而不 是以传统的经济增长为中心。关注人的生活质量,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 是当今科技新世纪的时代要求,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生活质量的研究在西方 经济发达国家的研究相对成熟,研究涉及的层面也比较广泛。然而,在我国这样一个仍处于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环境背景下,完全照搬国外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目前我国在对生活质量的研究和 成果运用上还十分有限, 具体表现在:大部分研究是影响生活质量因素的结构研究, 还没有对地区 间生活质量进行过比较评价;对指标的数据处理中使用的是等权重,而公因子方差贡献率的权重 设计将是更科学的
3、统计分析方法。在现阶段,提高我国居民生活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 途径,而如何评估人们生活质量的高低则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构建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活 质量指标体系,对我国居民生活质量进行测定和研究,能够正确评估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有助 于确保改革政策和社会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意义意义: 通过研究我国城镇生活环境和质量的概念和内涵,更好地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 想, 准确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核心内容。 邓小平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两大目标:一是发展 生产力;二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他 认为,达到小康水平后的社会状况应该是,人民
4、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住房 问题解决了,小城镇和农村盖二三层楼房的已经不少,就业问题解决了,人不再外流了,中小学 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它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 犯罪行为大大减少等等。党的十六大报告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引,明确地把生活环境和质量 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尺。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时,提出要让人 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人民安居乐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等。 “三个代表”思想的精神实质 正是在于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把人民群众的这一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出 发点,从而提出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
5、研究生活环境和质量,有助于确立“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观。经济落后时期,经济增长和满 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 满足后,社会发展目标就转向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研究基础 大学阶段统计知识的学习,让我对统计理论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有了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在研究前,我对现有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环境和质量的研究资料文献进行了阅读整理和准备, 对研究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环境和质量的理论基础、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初步 得到了研究的相关资料和理论支撑,建立了研究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环境和质量的整体思路和方 向。然后选择所学
6、的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研究问题的评价指标体系,选择评价方法对我国城镇 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从全国各地区间进行过比较评价研究。 在研究期间应用多元统计分析为我提供了研究方法的理论支持,它主要教会了我如何将 现实的具体问题转化为数学的模型加以分析和解释。 在资料的准备中,阅读的主要文献有: 1 中国统计年鉴 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 朱建平主编.应用多远统计分析,2006.5. 3 朱庆芳.社会指标的应用M.第 1 版,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 4 赵人伟,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原因J.经济研究, 2004. 5 风笑天、林南等著.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武昌:2006. 6 周长城.现代经济社会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8土奋宇.中国城市居民环境意识调查J.管理世界,2001, 6: 12-20. 7 詹天库等.关十生活质量评估的指标与方法J.第六届业洲社会学大会论文,2005. 8 朱庆芳.社会指标的应用M.第 1 版,北京:中国统计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