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农村医疗状况的调查报告 摘要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 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 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 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该制度从 2003 年起在全国部分县 (市) 试点,2008 年在全国基本实现了全覆盖。2012 年,新农合 财政补助标准为 240 元。 2013 年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将提高 到每人每年 280 元,人均筹资水平达到 340 元,政策范围内 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保持在75, 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8万元; 门诊统筹的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人均门诊统筹基金不低于 60 元,并将全面推开儿童
2、白血病等 20 个病种纳入合作医疗 保障工作。 前言 2004 年至 2011 年中央连续八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三农”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 中之中的地位,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宣传 和重视。在 2005 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 是 “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 这 20 字方针内涵十分丰富,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 求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 求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既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 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
3、 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之,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 化建设、 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 也是富裕、 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作为新时代的军校大学生,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 我 应该积极地响应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到农村 去,到基层去,了解农民经济生活现状,增加对中国基本国 情的认识,为以后更好的融入社会,建设国家打下坚实的基 础,于是,在 2013 年的这个暑假,我决定按照学校对我们 暑期社会实践的要求,深入农村,对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 部分农村合作医疗情况进行了一些调查了解。 正文 调查方式:1、问卷实地调查 2、对村长,村医
4、,村民, 患者进行采访 3、参与座谈会,探讨医疗卫生的发展状况 基本概况:全村两百多户村,农民参合率达 99%以上, 年度新农合基金使用率达 95%以上,住院总费用平均补偿比 例达 48%以上,政策范围内住院平均补偿比例达 60%,门诊费 用平均补偿比例达 30%以上,参合农民受益率达 95%以上。 。 参合农民在村卫生室和镇级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门诊医疗 费用按 30%补偿。参合农民患 8 种慢性病在镇级定点医疗机 构就诊, 可报销的门诊医疗费用500元以下部分按30%补偿, 500 元以上部分按 40%补偿,补偿封顶线为 10000 元;7 种特 殊病在县级或镇级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可报销的门
5、诊医疗费 用 500 元以下部分按 30%补偿,500 元以上部分按 40%补偿, 补偿封顶线为 20000 元。发生在镇级定点医疗机构的可报销 住院费用, 以 200 元为起付线, 200 元以上部分按 70%补偿; 发生在县级定点医疗机构的可报销住院费用,以 500 元为起 付线,500 元以上 2 万元以下部分按 55%补偿;2 万元以上部 分按 60%补偿;发生在市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的可报销住院 费用,以 500 元为起付线,500 元以上部分按 45%补偿。在 定点医院住院分娩实行一次性补偿,自然分娩一次性补偿 200 元,剖宫产分娩一次性补偿 600 元。参合农民每人每年 门诊与住
6、院累计补偿封顶线为 7 万元。 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最突出的是社会发展的差距;我 国农村的落后,最突出的是社会事业的落后;我国农村存在 的问题, 最突出的是农民 “上不起学” 、“看不起病” 的问题。 农村卫生事业的建设,与农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衡量 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能否解决 好广大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的 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我国农村地区的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的农村人口的主要医疗保障制度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从有关机构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了一些农村合作医 疗的产生及发展情况: 一、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生 我国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 期,当时是以“合作社”的形式举办医药卫生事业,实际上 是一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萌芽。在建国初期,严峻的国内 外政治经济形势,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出于对国 防军事的考虑,模仿前苏联模式施行重工业超前的发展战略 就成为必然。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业基础薄弱,农 业剩余产品是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原始资本,国家有而且只有 通过工农业产品交换剪刀差方式从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