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新农村建设实践报告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新农村建设实践报告 作者:作者: 就目前我国的现状来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 本问题。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同高度重视解决 “三农”问题密不可分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三无经济结 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 策。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统 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 署,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 我的有
2、关新农村与我家乡的变化调查主要体现在下面的方面:目前,农民增 收困难伴随着一系列负面影响,尤其是医疗保障方面显得更加突出,一些地方又 出现了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甚至因病而陷入绝境的现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改革方案之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标准为每人每 年 55 元,主要由农民个人自愿缴纳、地方财政补助、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三部分 组成。从 50 年代中期开始,部分农村开展了合作医疗。合作医疗指由农村集体 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共同筹资, 为农村居民提供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一种社区型医 疗保障制度。合作医疗和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相互配合,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较低的条件下,基本上解
3、决了农民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的问题。 1.我县人口的预期寿命由建国前的 35 岁迅速上升到 1996 年的 71 岁 这一巨大成就的取得,为占总人口 80%的农村居民提供健康保障的农村合 作医疗和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功不可没。然而,从 80 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 农村医疗保障发生了严重的衰退。随着集体经济的削弱,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生 了大幅度的滑坡,到 1996 年,全国农村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由 1976 年的 90%锐 减到 5%左右; 绝大部分农民失去了医疗保障,退回到家庭保障。基层卫生服务机构- 村级卫生所、室或不复存在,或者转化为私人诊所。合作医疗的衰退和农村基层 卫生服务机构的消亡或
4、市场化,导致农民医疗费用的急速攀升,大大越出了农民 的承受能力。从 1990 年至 1999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686.31 增至 2210.34, 增长了 3.2 倍; 而同期每人次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分别增长了 6.2 倍、 5.1 倍; 医疗费用的增长大大超过农民收入的增长。在农村最贫困的农户(占 4%) 中,有一半属于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政府投入不足。1998 年政府投入的卫生 费用为 587.2 元,其中用于农村的 92.5 亿元。仅占政府投入的 15.9%; 政府投入不足不仅导致农村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市场化和服务提供不足, 由此增加了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而且也限制了公共预防保健
5、机构的能力。因为 投入不足,使卫生防疫站、保健站等机构把主要精力用于门诊,住院等有偿服务 的开展,预防保健服务有所削弱。一些传染病(如肝炎)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一些 地方病(血吸虫病,碘缺乏等)又死灰复燃。 2.新世纪,政府应该通过加大投入,合理规划,提供帮助等多方面措施,切 切实实把医疗卫生的重点重 (1)真正增加政府对农村的卫生投入,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医 疗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卫生服务质量。 (2)加强农村公共预防保健工作。公共预防保健具有投入低、效益高的优点。 必须改变目前基层政府忽视预防保健的现状,要明确公共预防保健是政府的职 能,政府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财力、人力投入。尤其是在
6、一些传染病,慢性非传染 病、地方病等方面,预防保健尤其重要。 (3)继续发展和完善合作医疗 (4)积极探索其他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障形式。 3.新农村建设的乡村公路硬化情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党中央、 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 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做出的重大决策。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 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通过综合建设,最终目标是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 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决策为十一五时期 的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基础,是农村地区最 主要甚至是一些地区惟一的运输方式,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是很重要的。 农村公路发展了,可以改善农村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可以 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生活宽裕;可以加快农村信息传播和对 外交流,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激发农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 进取精神,促进乡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