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典园林叠山理水造景手法分析中国古典园林叠山理水造景手法分析 前言前言: : 通过对园林叠山摆设和理水应用艺术手法的研究分析,依据当时社会 文化背景和园主文化修养以及所处地理环境状况等因素对园林设计作了初步推 断,以探讨古典私家园林叠山理水手法的根源和设计手法。 、 摘要摘要: : 中国古典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合的具有诗情画意的综合艺术 品。以博大精深的艺术称誉于世界,她不仅涉及建筑、生物、文学等学科知识, 还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美学思想。自然界的山岳,以其丰富的外貌和广博的内涵 而成为大地景观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人历来都用“山水”作为自然风景的代 称。而中国古典园林亦常被称为“山水
2、园” 。所以“叠山”和“理水”不仅成为 造园的专门技艺, 而且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如宋郭熙在(林 泉高致中所写“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水以山为面故水得山而媚” 。 现以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叠山理水”为例来分析其中的设计美学。 关键词关键词: : 中国古典园林、叠山理水、设计手法 一、园林情趣一、园林情趣理水理水 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担当着重要的角 色。在崇尚山水自然的庭园空间中,水是重要 的造园要素,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可见, 庭园中对水的经营,是符合传统审美情趣的。 1 1、园林用水,从布局上看可分集中与分散 两种形式,从情态上看则有静有动。集中而静 的水面能使人感觉到
3、开朗宁静, 一般中小型庭 院多采用这种用水方法。 其特点是: 整个园以水池为中心, 沿水池周围环列建筑, 从而形成一种向心,内聚的格局。采用这种布局形式常可使有限的空间具有开朗 的感觉。 和集中用水相对立的则是分散用水。其特点是: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 水面分割成互相连通的若干小块, 这样便可因水的来去无源流而产生隐约迷离和 不可穷尽的幻觉。 例如拙政园以分散用水的方法使水陆回环萦绕, 给人以来去无源头及不可穷 尽之感苏州拙政园采用的就是这种分散用水,全园分东,中,西三部,以中部为 主。中部约呈横向矩形,水面较多,也呈横长形,水内堆出东西两座山岛,又用 小桥和堤把水面 分成数块。 又例如岭南梁园布
4、局精妙, 不拘一格, 其分两庭, 一为石庭, 放置十二奇石, 一为水庭,曲折多变,两庭间以花台盆栽区隔,隔而不断。 2 2、一般园林中水池的形状有方曲、聚散之别,其受庭院规模、审美倾向等 因素影响。一般规模较小,以聚水为主。庭院规模不大,利用曲折分散的水体来 营造丰富空间层次。而在规模较大的园林中,则采用带状,或聚散结合的水池构 图以求空间的丰富。 例如梁园池子驳岸采用规则式,略出挑,覆以花草,使驳岸下形成阴影,暗 示水未到尽头,同时,在规则驳岸局部嵌入天然形状的石头,暗示山水脉络,不 失巧妙。驳岸形式庭园中的水应该当成空间来对待。 3 3、如何在狭小空间中利用水来营造丰富空间层次? 那么中国
5、古典园林给出的答案是: 窄出架桥, 阔处筑洲。 他们的共同点在于, 利用桥、植物等隔而未断的造园元素,划分水面增加水面层次和景深,扩大空间 感,看上去阻隔了视线,实际是引人对后面的空间偏偏联想。这种手法在造园中 十分常见,如:拙政园的小飞虹桥,在与“群星草堂”一墙之隔的景区内有更大 规模的湖池水景,一方面为了满足休憩的需要,此处水面较开阔,集中的水面只 有一块石头作景,与十二石斋较幽深的高树深池形成对比;另一方面,十二石斋 较幽深的高树深池形成对比;另一方面,在细节处理上,北端水面收窄形成条状 空间,显得深渊幽静。 二、园林神韵二、园林神韵-叠山叠山 中国人对奇石的喜爱 体现了崇尚自然的审美观
6、 念。中国古人认为,奇石是 天人合一的产物, 它千姿百 态、栩栩如生,妙在自然天 成。奇石如同无言的诗词,立体的图画,无声的乐曲。 古人很早以前就开始将石头应用于园林的装饰艺术之中,以石 来点缀环境,并且根据产地把奇石分成了不同种类,如江苏太湖石, 安徽灵璧石,广东英德石等,都是叠石造景的上等材料。 “叠山理水“几乎是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的代名词。历代的造园家们 都十分讲究叠石技巧。根据石头的天人造型,用各种奇巧的手段,将石块堆砌组 合成假山景观。 1 1、叠山:对于大型园林空间来讲,为了避免空旷、单调和一览无余,可借 山石把单一的大空间分隔成为若干个较小的空间。例如:拙政园的堆山多以黄石 为主, 呈现出苍劲古拙、 质朴雄浑的外贸特征。 显示出一种阳刚之美, 与太湖石的阴柔之美表 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凡属精心的作品, 黄石也湖石都没有混搭实用,除非石料不够。 拙政园里的远香堂南部黄山就是湖石与黄石 混搭, 不过值得称赞的是洞内用湖石衬里, 这 样就可以避免混杂。 2 2、有的园林的山不是“叠“出来的,而是 与整个造园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