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记 南北造园风格的比较 姓姓 名名 学学 号号 学学 院院 建筑与艺术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 专专 业业 环境设计环境设计 指导教师指导教师 很有幸在 XX 老师的强烈引荐下能够领略到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这样一本 文化宝库,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自己只是了解到中国园林源远流长的历史中的凤 毛麟角。 彭老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这本书中简要介绍历史发展变革的基础上,突 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的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的把自然美和人 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典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 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造园活动,并且由于各自 文化的不同格
2、局不同的艺术风格。概括的分为东西方两种典型的园林风格。在西 方,以法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形园林,整齐有序,均匀对称,具有明确的轴 线引导, 讲求几何图案的组织, 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建的整整齐齐, 强调人工美; 在东方,以中国园林为代表的再现自然山水式的园林,本与自然,高与自然,拔 染工美和自然美巧妙的相互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 我所要记下的笔记这一部分是本书中的南北造园风格的比较这一章, 原因就 是我认为南北的造园风格差异性正是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发展历史上, 对自 然尊重和理解的见证,中国的地大物博,地区的差异性要求了祖辈们不会也不能 将园林造就成一种样式,但是这也正为
3、中国园林注入了令人神往的元素。对比的 认识一个问题才会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的本质,而书中正好有对比的讲解。 而所要了解到南北造园风格的差异, 了解中国的园林发展历史就变的尤为重 要,正所谓,有果必有其因。所以我先记下书中的历史解读部分。 事物的出现总有原因和过程,中国古典园林的出现视为了服务皇权。发展过 程也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周-汉:萌芽期,主要是皇家苑囿,规模虽大,但是基本属于圈地形式,造 园的主旨和意趣相对成熟期显得淡漠。 魏晋南北朝:造园艺术的形成期,初步确立了再现自然山水的基本原则,逐 步取消了狩猎生产方面的内容,而用以观赏艺术来对待,除了皇家园林以外也出 现了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 隋
4、唐五代:成熟期,数量多,规模大,类型多,造园艺术上升-由文人直接 参与造园,把园林与诗画相联系,创造诗情画意之境。 宋:高潮期,造园活动空前高涨,伴随文学、诗词,特别是绘画艺术的发展, 对自然美的认识不断加深。 元:处于停滞缓和的低潮期,造园活动不多,无大建树。 明清:再次高潮,更方面达到空前的水平,造园艺术、技术日趋精致完善, 出现了专门造园的工匠,人才辈出,而且出现了著作和专书。 民国时期:西方文化的渗透,致使出现了一批中西合璧,西式,中式,三种 园林同时出现发展的局面。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分布也是书中讲述的一部分, 北宋之前主要集中在长安 (市郊区附近) ,洛阳,开封一带。南宋之后的园林
5、则分别集中在:北方的北京 及承德;长江下游的南京、扬州、苏州、吴兴、杭州一带;珠江三角洲一带。分 别称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明朝以前的园林已经荡然无存,仅从有 限的文字记载中领略其概貌,是我们学习借鉴造园手法的唯一珍贵资料。 经过以上的内容我才刚刚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悠久历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而彭老先生对地大物博的中国认识不止于此,他在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对园 林文化的南北差异性有着很详尽的讲述。 南北园林的差异主要是风格上的差异,所以,彭老告诉我们,既要看到他们 相同的一面,又要看到他们相异的一面,尽管相异只不过是大同中的小异。 造成风格上的差异客观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服务对象
6、不同-北方皇 家苑囿是为封建帝王服务的,江南园林则属于私家园林,园的主人不同,各自的 要求也不尽相同;第二,规模及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同-这是从前一个原因中派生 出来的,北方皇家园林规模大,占地广,多处于自然风景优美的山林湖泊地区; 江南私家园林规模小,多处于市井之内;第三,气候条件不同-北方气候寒冷, 江南则温暖湿润。另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但是影响都不是很大。这是由于这三方 面的原因,才使得南北园林各自保持着独特的形式和风格。他们的差异主要表现 在平面布局、建筑外观、空间处理、尺度大小以及色彩处理等五个方面。 从平面布局上看,江南园林多处于市井之中,所以常取内向的形式。这一形 式在小园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大、中型的园林虽然从布局上看每每带有外向的特 点,但从整体上来看还是以内向为主的。这是因为市井内建园,周围均为他人住 宅, 一般均不可获得开阔的视野和良好的借景条件。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