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读书笔记:从景观设计的角度了解-网师园 姓 名: 学 号: 院 系: 建筑与艺术学院 专 业: 环境设计 班 级: 指导教师: 摘要摘要:网师园是苏州园林的重要代表,隐匿于苏州老城区狭窄的街巷中,园林面 积十分有限,但其风采并未因面积小而有所减损。文中试从园林特色,空间营造 手法,从两个大角度具体探讨网师园成功实现“小中见大”的空间营造手法,从 中学习和了解古代造园艺术。 关键词关键词: 空间营造,小面积园林设计,网师园 1 网师园及其特色 苏州园林是江南园林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都是苏州 园林中精彩而极富特色的典型。按照园林规模可将苏州园林分为大型、中型、小 型。其中,网
2、师园因其主题明确、空间尺度斟酌恰当,综合运用多种手法达到以 小见大,以少胜多的效果,被陈从周先生称“小园极则”,是中型苏州园林的代 表作之一。 2 景区空间营造手法探讨 网师园占地 0. 67 hm2, 其中园林部分占 0. 53 hm2 左右。同近 4hm2 的 拙政园以及占地 2hm2 的留园相比,面积很小。如何在小范围内营造不令人感到 局促的园林景观是一个难题,因破解了难题最终成为了网师园的亮点之一。 2.1 景区划分 网师园分为 3 个景区,即中部主景区、西部殿春簃景区和南部小山丛桂轩景 区。中部主景区以一个近似正方形的大水面为中心,占据了园林很大部分面积, 从而明确了中部主景区的山水
3、主题。造园要素被精心布置在四边,围绕水面形成 了完整连续的画卷: 水面北侧的园林建筑组合包含体量较小的射鸭廊和竹外一 枝轩, 两者同住宅部分的读画楼形 成逐级后退的层次; 主要的厅堂 看松读画轩距离主水面驳岸 10 m 左右,中间的空地上布置有一花 池, 内植百年古木圆柏及其他园林 植物。 从水体南侧望来, 古木与其 他植物隐约遮挡了建筑, 形成一眼 望不尽的感受, 无形中使游人产生 庭院比实际面积大的错觉。 灵巧通 透的濯缨水阁紧贴可供攀爬玩耍 的黄石假山, 月到风来亭联系着起 伏的长廊, 分别位于水面的南侧与西侧。 西部景区为殿春簃庭院以“泉” 为主题。 庭院的制高点为冷泉亭,坐落在假山之
4、上,亭子旁藏着涵碧泉。此部分是园内安 详宁静的读书斋。南部景区为小山丛桂轩庭院,由小山丛桂轩和蹈和馆同曲廊和 院墙相连围合出狭小的庭院,以假山石和园 林植物为主题。 园林面积虽小,但总体布局和景区主题 显然是经过一番斟酌得到的。三个景区的主 题分别为山水、泉和假山植物,各具特色。 三景区主次分明,各个景区被赋予了明确的 功能,主景区用于游览和观赏,两个次景区 不同于主景区的全开放格局,较为封闭和安 静,则用于读书。同时,三个景区紧密联系, 共同服务于住宅。主景区分别与两个次景区 相连,但连接方式有所不同。冷泉亭庭院与 主景区仅通过月洞门,隔墙而居,联系直接 利落,而小山丛桂轩庭院与主景区层层相
5、隔,有曲折的回廊、通透的建筑、错落 的植物。两个景区互相隐约可见,但又需穿过层层障碍才能到达对方。不同的联 系方式增加了游人的游览体验,丰富的观赏体验使得游人在心理上得到满足,间 接补足了园林面积小的遗憾。 2.2 游线布置 苏州园林追求意境,游览线路往往处理为曲折而萦回,从而求得意之深、境 之远。网师园也不例外。主景区沿着 水面通过园林建筑和景观小品( 石板 桥、汀步等) 的进退、扭转以及上述 景观元素的不同搭配获得曲折多变的 效果。而主景区的游线穿插在各主要 建筑、景观元素和小径里,环水面一 周。次景区小山丛桂轩庭院西侧设置 了蜿蜒的折廊,让游人在体验充满变 化的景色时感受到行进的乐趣。冷
6、泉 亭庭院则利用假山形成踏步,游人拾 级而上到达亭子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与 主景区和小山丛桂轩景区水平移动不 同的手脚并用垂直移动的别样趣味。 主景区沿水面的游线显然是经过仔细考究的。如图所示,若将主游线经过的 空间形态在平面上用矩形表示,狭长状空间与接近正方形的空间大致上交替出 现,如此一张一合,使得游人在行走过程中不断体验着空间变化,时而压抑,时 而开阔。丰富的空间体验同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园子面积小的缺憾。 2.3 空间转化 网师园的空间转化手法主要体现为欲扬先抑, 这是苏州园林最常用的设计手 法之一,在网师园中主要用在宅与园的空间转换中。第一处位于撷秀楼西侧。从 撷秀楼向西有一条窄小较为阴暗压抑的通道,从通道出来,进入临水的半亭,水 面豁然出现在眼前, 十分开朗。 之前的阴暗和之后的明亮开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处位于竹外一枝轩。 从集虚斋进入主景区要通过一扇圆洞门并经过竹外一枝 轩。和上一处不同的是,整个过程中视线在室外是连续变化的,游人在走出圆洞 门的过程中,眼前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