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调查报告和矫治策略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调查报告和矫治策略 一、小学生不良习惯的表现一、小学生不良习惯的表现 当前,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和放任造成孩子养成 了许多的不良习惯, 而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 种情况: 1.在学校的不良生活习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恶意损坏公物,恶作剧。校方常常堵不胜堵,防不胜防。 例如:在公路上按放巨大的石头或在公路上撒钉子;向厕所的入 粪管道中扔砖块、石头;有意使别人“出丑” ,从而“幸灾乐祸” 。 (2)不良饮食习惯。最常见的问题是:电视佐餐,食不知味; 随时嚼“口香糖” ,即使和人谈话也“口香糖”不离口;偏食肉
2、和蔬菜,致使孩子各项发育指标不理想;零食当正餐,上课昏昏 然;电脑好玩,肠胃受害。上课爱偷吃零食。动手能力差。学 生普遍怕苦怕累,不喜欢参加班级劳动,不按时按质完成课后作 业,或者作业的字迹潦草,平时贪睡、迟到。 2.在家庭的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1)不尊重父母。性格任性,总是质疑父母的决定,不听从父 母的教导,不关心父母的健康,不分担父母的忧愁。 (2)生活自理能力差。多数低年级学生甚至有些高年级的学生 在起床、洗漱、吃饭需要父母督促和帮忙,每次上学、放学都需 要家长接送。 (3)学习不自主。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家庭作业不能够自己 独立的及时完成,需要在家长的监督下才能完成等。 3.在社会
3、的不良行为习惯:部分学生在学校里,在老师和家长面 前还比较懂事理,一旦离开学校,离开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其行 为习惯表现则令人担忧。诸如:交通规则意识十分淡薄-闯红灯, 过马路时却偏离人行道;公共秩序意识淡薄乘公共汽车,去商 场购物,参观旅游等没有排队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缺失-在公交 车内,在商场、广场、饭店等公共场所喧哗嬉闹;环境保护意识 淡薄-在上下学或参观旅游过程中随手乱扔杂物, 随手摘花折枝, 随意在公园的草坪上玩耍嬉闹,甚至有意毁坏公物等。 二、小学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 1.教育工作上的失误 学校和家庭教育价值取向的背离, 我国中小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德 育,重视
4、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习惯培养,希望把每个孩子培养成德 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但是,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升 学竞争和考试压力的环境影响, 广大家长虽然懂得孩子的德育和 行为习惯教育重要, 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把主要精力投放到孩子 的学习成绩上。因为学习成 绩直接影响孩子能否上好的初中、 高中和大学,所以家长想尽一 切办法提高孩子成绩,只要成绩 提高了, 其他方面都可以忽略。 长此以往, 忽视孩子习惯的养成。 这种家校教育价值的背离直接影响了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学 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这已为人们公认,但并非 所有的学校教育都对学生起积极作用,如教育方法的失误, 对 学生评价的不公,
5、师爱的偏向等都人为地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 来影响。 据研究在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中, 师生关系冷淡和学生对考试 的焦虑构成了学校因素的核心。 一个在师生关系和集体中经常受 到冷落、 否定和排斥的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卑心理和对立 情绪。一个生活在追求升学率和试成绩的学习环境中的学生,心 理必然会产生较多的认识障碍、情感障碍甚至问题行为。在他们 的意识中就会出现偏离集体的倾向, 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失控的现 象。如在今年的高考中, 就有一名女生用极端行为表达自己的 不满,她除了语文作文外,其它各科皆交白卷,她在语文作文中 抨击了当前的教育和考试制度。有的学生最终发展成具有“粗野 情感和厚脸皮性格的人”
6、,甚至会以各种反常的行为与班集体抗 衡,少数的学生就会到社会上寻找自己的 “位置” ,这也是发展 的必然。 2. 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学校和家长之间缺乏密切合作, 学校每个学年度和每个学期都要 制定和实施具体的工作计划 和工作重点。然而这一切几乎都没 有家长的直接参与,广大家长不了解学校的工作计划,不清楚学 校的工作重点。学校老师不清楚孩子离开校园以后的表现,家长 也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状况。 学校的教育要求往往得不到家 长的监督和支持,家长有时也得不到学校老师的家庭教育指导, 双方缺乏机密的交流与合作,导致学生教育和培养的实效性差。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家庭成因有以下几点: (1) 孩子缺乏父爱或母爱 据我校对在校学生调查显示:父母每天与孩子交流时间不到 15 分钟的占26.5%, 1530分钟的占46.9%, 3060分钟的占17.8%, 60 分钟以上的占 8.8% i。这样,父母在生活上、学习上很难给予 孩子应有的关爱和指导,家庭缺乏亲情感。当孩子遇到问题时, 没有好的、 能指引他的倾诉对象,很容易走弯路,甚至走上歧 途。家庭残缺是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