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毕设资料网! | 帮助中心 毕设资料交流与分享平台
毕设资料网
全部分类
  • 毕业设计>
  • 毕业论文>
  • 外文翻译>
  • 课程设计>
  • 实习报告>
  • 相关资料>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毕设资料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追求毕业论文

    • 资源ID:1408197       资源大小:42.50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追求毕业论文

    1、论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追求 1 1 陶渊明的前期功业追求 1.1 陶渊明的耀眼门第 六朝社会的最大特点是世族与门第。 任何个人都无法超越社会时代带给他的 局限,陶渊明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门第观念影响。陶 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功勋仅亚于王导, 史家把陶与王相提并论,比做周朝夹辅王室分陕而治的周公和召公,说:“陶士 行(侃)据三州之旅,郢外以安;王茂弘(导)为分陕之计,江东可立。”1 又说陶侃“望隆分陕,理则宜然。”2陶渊明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 逸做过安城太守,仕官已历三世。如按照三世为官便成世族的传统,确实也不能 目陶家为寒门了。 参

    2、考陶渊明诗文,可见其对家族历史的自豪感。命子诗中,诗人首先缅 怀了祖先的光辉历史:“悠悠我祖,爰自陶唐。邈焉虞宾,历世重光。御龙勤夏, 豕韦翼商。穆穆司徒,厥族以昌”;又对曾祖陶侃的功业与人格高度赞美:“桓 桓长沙,伊勋伊德。天子踌我,专征南国。功遂辞归,临宠不忒。孰谓斯心,而 近可得?”再如赠长沙公诗中,称自己的家族为“令族”,并将长沙公引为 自豪,称其为“实宗之光”。诗曰:“于穆令族,允构斯堂。谐气冬暄,映怀圭 璋。爰采春华,载警秋霜。我曰钦哉,实宗之光。”受大环境影响,陶渊明形成 了一定的门第观念,这在当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股时代潮流。寒门士人念念 不忘的,是有朝一日能跻身于世族高门的

    3、行列,而世族之胄也千方百计地善保家 门、发扬宗族之光。 1.2 门第观念对陶渊明功业的影响 因此,对于陶渊明的门第观念,我们应该给予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门第观 念也与用世之心紧密相联。受儒家传统观念影响,建功立业、光耀门庭是士人的 追求目标,在六朝时代,这两者更强烈地联系在一起。陶渊明带着一定的门第观 念步入社会,沾溉着门第之泽,享受着由门第与家族带来的荣誉与利益。权利与 义务是相互的,享受权利的同时要为此付出代价。这种责任感主要不是出于外在 的压力或官方意志,它实际上近乎内心的的律令。振兴家族、光耀门庭,并实现 个人的政治理想, 六朝世族人士大多将个体功业的建立与家族命运的兴衰紧密联 系在一

    4、起,个体与家族休戚与共,共损共荣。清代方东树说过这样的话:“昔人 云:读杜诗,当作一部小经书读。余谓陶诗亦然。但何必云小也。”3可见, 他是把陶诗当作儒家经典来推崇的。这种看法在历代并不罕见,如宋代的真德秀 就曾说过:“以余观之,渊明之学,正自经术中来,故形之于诗,有不可掩。 荣 木之忧,逝川之叹也;贫士之咏,箪瓢之乐也”4此说绝不是空穴 来风、无根之谈,它们从一个侧面道出了陶渊明早年确实受过儒家思想影响并且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追求 2 形诸诗文。研读陶诗,会发现陶渊明早期的篇什中,多处流露出儒家的功业思想 及用世之志。停云诗写道:“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八表同昏,平陆成 江”,暗寓着诗人

    5、关怀世难的忧心,以及功业难成的感慨。时运诗化用儒家 所乐道的“曾点气象”, 表达了陶渊明早年对儒家精神境界的欣羡之意。 荣木 一诗更表达了一种自强不息的功业追求,该诗第四章写到:“先师遗训,余岂之 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从以 上诗句中我们可以见出,陶渊明内心郁勃着昂扬的进取之心、功业之志。“四十 无闻,斯不足畏”,这句话活脱了陶渊明另一面孔,它与后人心目中那位吟唱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者形象,相距实在太远。我们以往对陶渊明的 印象只是其中年思想成熟以后的形象,是陶渊明丰富人格之一角。以“一斑”而 概其“全豹”有时会出现以偏概全的弊病。陶渊

    6、明早期功业之心,主要是传统文 化的熏陶、影响使然。对于古代大多数知识分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是他们最大的梦想,在“学而优则仕”的时代,谁能天生就超越历史的局限而对 功业荣名不屑一顾、视如粪土呢? 陶渊明因追求进取而迷茫,又在迷茫中追求光明。“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 处”( 杂诗其五) ,“止泊”与回归不仅是渊明得人声指归,也是魏晋士人精 神寻觅的目的地,魏晋玄学的终结点。魏晋玄学重要一派的走向就是逐渐与名教 疏离而向自然靠拢。当然,魏晋玄学命题杂多,观点各异,代表人物的政治取向 多有不同,回归自然是其主流。但真正对此有过成熟的思考、理性的感悟、并付 诸亲身实践的,陶渊明是极高明的一人。 2 田园与陶渊明的诗意回归 “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杂诗其五)陶渊明一生的寻觅与求索, 如用两个字概括就是止泊寻找精神的故乡与归宿。 陶渊明终于归田了,从形体上、精神上都释然了。找寻到本真诗意生存后的 渊明,其笔下的田园,则是另一种形象。 归鸟一诗,最具代表性:“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 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


    注意事项

    本文(论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追求毕业论文)为本站会员(课***)主动上传,毕设资料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网站客服QQ:540560583,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本站所有资料均属于原创者所有,仅提供参考和学习交流之用,请勿用做其他用途,转载必究!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我们会立即删除相关内容!
    copyright@ 2008-2025 毕设资料网所有
    联系QQ:540560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