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所谓“感恩” ,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 。“感恩”是一 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这对于学生来说尤其重 要。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 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 关键词:关键词:感恩 教育 品德 和谐社会 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 报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也就是知恩图报。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 方式与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
2、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 恩的人文教育。小学年龄阶段是学生从幼儿到青少年的重要成长时期,是学生思想品德培 养的关键时期,感恩教育对小学生尤为重要。 一、一、感恩教育的需求感恩教育的需求 感恩教育可使小学生学会怎样做人,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别 让中国现在孩子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 ”这是某政 协委员在两会上的观点,建议中国设立自己的感恩节。 “感恩”这一名词频繁地出现在报 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上,这说明缺少感恩之心的年轻一代的表现引起了很多人的担心与 关注, “感恩教育”应势而生。感恩教育不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也是学校发展
3、、社 会和谐的迫切需求。 (一)感恩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需要 教育学生应该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开始,使人性向善,心胸开阔,从而唤起人性的美好 的东西 “真、善、美” 。 “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审美,学会健体, ” 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而感恩教育则是这基本理念的综合体现。感恩教育是生命教育的 基础,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是学校德育的迫切需要,是学校教育的根 本出发点之一。作为孩子们接受正规教育的学校和老师要清楚基础教育固然重要,道德教 育更不能松懈。思想道德教育从感恩教育开始,结合实际,开展一些能让学生体会到感恩 必要性的教育活动。 2 感恩教育,是学校教育成功的动力之源。
4、知道感恩,学会感恩,才会使学生因体悟到 自己的责任而更加发愤忘我的学习,使人生充满不竭的动力,使生命焕发出不衰的激情。 感恩教育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感恩意识,触动学生的心灵,提升他们的思想品格、道德 意识和人生境界,激活了他们的自觉学习、勤奋学习的内在动力。感恩教育是学校教育教 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感恩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感恩教育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小学生中实施感恩教育是非 常有必要的,一个人的成功=80%的情商+20%的智商,也就是说,一个人天赋再高如果没有 较高的情商,成功的机率也极少,反之,即使天赋稍差,只要情商高成功的可能性就多。
5、情商即为情绪智商,情商是后天可以培养的。让学生时刻怀有感恩的心并学会感恩能够提 高学生的情商,并为学生将来跨入社会的成功做准备。感恩教育能有效提高学生认识他人 的情绪,能与他人共鸣,能真正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的感受,不需要别人告诉就能 读懂他人的感情。简言之:就是善解人意。具有这样心理素质的学生多表现为尊敬师长、 团结同学、孝敬父母。在小学阶段就应构建感恩教育长效机制,促进了感恩教育的全面深 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 (三)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从本质上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和谐”作为伦理概念,代表了公 正有序、协调完善的关系与秩序状态。以人
6、为本,完善人的德性,始终是社会和谐存在的 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如果我们把“和谐社会”理解为社会诸要素的融洽整合与协调发展, 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合理有序地规范和协调社会诸要素的关系,尤其要合理、 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这里就需要各种社会物质条件和文化精神资源的供应, 其中道德资源和伦理规范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支撑点之一,学校教育应为和谐社会培 养有着报恩之心的遵守社会伦理规范的人成为必须。然而,长期以来,小学的道德教育更 多的是停留在字面上、课堂上、理论上,落实到社会、生活层面的则少而又少。为此开展 与生活德育密切结合的感恩教育,成为必要,而且它对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有 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开展感恩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受教育者深入了解“恩” ,体会“恩” , 记住所受之“恩” ,并施“恩”于需要之人,唤醒小学生对他人的爱心,学会重视、尊重 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营造温馨的富有人文关怀氛围的社会环境。常怀感恩之心,会 让我们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自己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 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