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 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二章 幼儿期身心特征.1 2.1 幼儿的生理特征 1 2.2 幼儿的心理特征 1 第三章 弹性教学的各个环节.1 3.1 环境方面 1 3.2 生理方面 2 3.3 心理方面 3 3.4 个性培养方面 4 3.4.1 前提条件 4 3.4.2 过程实例 4 第四章 结论.5 参考文献.5 致 谢.7 1 第一章 绪论 在实施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体育教育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其目的在 于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对于理论教育中的 “静” , 体育教育中的 “动” 似乎更接近孩子的天性,正确把握幼儿体育教育的方法尺度,对于幼儿在生长发 育初期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
2、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通过弹性的教学模式,引导 孩子们在一个弹性的范围内,塑造自己的个性。 第二章 幼儿期身心特征 那么,如何把握弹性的尺度呢?这要从幼儿的身心特征说起。 2.1 幼儿的生理特征 幼儿期骨骼的骨化过程进行得非常迅速,但仍比较软弱,容易弯曲变形。肌 肉系统正在增强,大肌肉群的力量还非常软弱。幼儿期身体迅速生长发育,新陈 代谢作用进行得非常强烈,因而对营养的需要量也特别大。三岁儿童神经系统结 构的发展开始完成,但是大脑皮质上的抑制作用还很薄弱,对于动作的有意识地 控制的能力还很差。 2.2 幼儿的心理特征 幼儿期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特征, 但幼儿思维能力较差, 发育不成熟, 感知、 记
3、忆、想象、思维、言语能力都相对较低,社会性较差,兴趣爱好、特长表现不 明显,意志不坚定,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差,应变能力弱,情绪、个性、性格都有 待于后天的培养,但喜欢玩耍、游戏、好动。 由此可见,在组织学习各种动作时,各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对幼儿的身心产生 不同的影响。我们所谓的弹性教学,正式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下面,我们分 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第三章 弹性教学的各个环节 3.1 环境方面 根据有关规定,幼儿园应有与其规模相适应的户外活动场地,而事实上,在 2 一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园,以上关于场地的规定几乎是一个奢望。另外建园较早的 幼儿园有相当的一部分已被禁固在有限的空间内了。这些幼儿园地处横街
4、窄巷, 无论是向空间发展,还是向周围发展,都是非常困难的。随着各类幼儿园特别是 民办幼儿园的大量兴起,事实上能享受充分的户外活动空间的孩子并不占多数。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的活动大部分是室内环境下进行的,这就从某种 程度上限制了孩子们与大自然的接触。 为了让孩子们能充分享受户外活动的乐趣,我们必须采取一些相关的措施, 例如,合理分配现有的户外空间,将各个班级活动时间分开,轮流进行活动,同 时相同年龄段班级可以使用同一块场地进行活动, 通过多次少量的方法使孩子们 尽可能多地接触自然;如果遇到有些教室采光、通风效果较好,窗外环境宜人, 可以试着把自然搬到教室来,通过在室内布置一些无副作用的
5、动、植物,营造一 个贴近自然的环境,这样即使是在室内进行体育活动,孩子们一样能感受自然; 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组织园外的体育活动,这样能够大大地增加体育活动所需要 的场地,丰富体育活动内容,提高体育活动的质量。当然,这个做法从安全性上 讲存在着很大的隐患,这就要求园方在组织活动之前,必须统筹周密地考虑到一 切可能发生的问题,同时投入尽可能多的人力来进行现场安全的维护。 通过这样的调节,孩子们感觉到户外活动的空间不再那么紧张和狭窄,心情 上得到释放,教师们更容易调动孩子们爱玩的天性,让体育过程与自然环境充分 结合,同时也能更有效地结合其他教育内容,产生多方效益。 3.2 生理方面 前面提到过,幼儿
6、因为其生理方面的原因,进行体育活动时运动量应当保持 适宜, 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过小过大都不行。 过小, 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 过大,又超出了幼儿所能承受的限度,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十分不利。 通常说来设计教学内容时对运动负荷总的要求是从逐步上升到一定程度, 保 持一段相对平稳,然后再逐步下降到相对安静。 例如,我们在平衡能力锻炼如 走平衡木、滑旱冰等内容时,由于内容本身对于幼儿身体素质的要求较高,负荷 也比较大,所以在进行正式练习之前和之后,都需要一些简单的辅助活动来调节 幼儿身体的承受能力。比如我们可以先进行拍球的练习,让孩子们的身体慢慢活 动开,此时孩子们的身体处于放松状态;然后再进行滑旱冰的项目,此时孩子们 身体紧张程度慢慢达到最高值,当孩子们适应了练习的难度之后,身体状态趋于 稳定;最后再进行蹦床练习,让孩子们的身体状态逐渐放松,趋于平静。通过这 样的联系,孩子们的身体状态经历松到紧、再由紧到松的过程,能够取得较好的 锻炼效果。 3 因此,教师在进行备课时,要充分考虑运动强度与密度相结合的问题。一方 面为了使全体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达到预定强度,又不会因负苛过大,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