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目:论笙演奏中手指技法的运用 【摘要】 :笙,古代又称和、竽、巢,是我们民族管乐中唯一能吹奏和音、和弦和 复调旋律的乐器。在下面论述笙演奏中手指技法的运用时,不但要体现它的科学 性,而且要体现它的民族性。要想演奏好笙乐曲不仅要掌握好笙的指、唇、舌、 气四大基本功和各种技法,而且还要深入了解曲目的创作背景、情感、风格,然 后把所学的各种技法与曲目完美地结合、融入,从而更加生动淋漓地表现乐曲的 情感、风格。在我多年的笙演奏实践中,我对笙怀有的情感是越来越浓烈。我想 根据我的实践经验在文中谈谈笙演奏中手指技法运用的一些问题。 手指技法有很 多,用四个字便可以概括:打、历、颤、滑。下面就分别讲讲这四
2、种技巧: 【关键词】 :笙演奏 手指技法 打 历 颤 滑 技巧 一、打音的介绍及在乐曲演奏中的运用 打音也称“打指” ,是在气、舌、指三者的有机结合而成,是在笙演奏中的 重要指法之一。是在吹奏某一旋律主音的同时将旋律主音之外的一些音(这些音 一般不与主音构成小二度关系,并与主音在一个八度音域中)同时按下并立即抬 起。由于主音吹响的同时又有其他音加入进来,因此,用打音技法吹出的旋律音 一般都具有一种厚重感,如果将旋律音之外的手指进行速度较快的一按即抬时, 原来的那种厚重感就成为了一个具有力度的重音头。 这种具有厚重感的音或具有 力度的重音头即为打音技巧所需要形成的效果。 “打音”是在 20 世纪
3、 50 年代伴随着多种技法创新的同时形成的自成一体的 一种重要演奏技巧。如在笙独奏凤凰展翅中热烈的快板部分,胡天泉老师就 很好运用了这一技巧。在“打音”刚刚作为一种技法出现时,它是比较单一的, 没有在它的效果变化上进行细分,主要是为了加强音乐的力度,烘托音乐的热烈 气氛。到 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笙独奏曲创作的多样化和音乐表现的多层化,原 有单一的打音技法不能适应音乐新作品的表现需要, 因此,很多独奏家在运用家 在运用“打音”这一技法时进行了力度变化上的诸多尝试,也涌现出了许多好作 品。到 80 年代前后,大家对“打音”的层次划分有了一个基本的认同,可以分 为基本的三大类: 强打音, 中
4、打音, 柔打音。 “打音” 的符号标记多采用文字 “打” 的右半边“丁”来表示。 “打音 “技法力度变化上的多样化是根据音乐作品表现内容的细腻变化而细分 的,在笙的作品中这样的范例不胜枚举。 (一) 、强打音的介绍介绍及在乐曲演奏中的运用 强打音(有时也称之为重打指),是在强气流的冲击下手指急速按,放除主 音之外的按孔而形成的。强打音是为了增强旋律音的强度和气势,强调的是音量 上的爆发性。如: 以铿锵有力,以长短不齐的乐句奏出了旌旗烈烈,千军万马整装待发的古代 战场形象,由于“强打音”技法在乐句引子中的加入,使秦王那种威严的王者风 范展现得更加逼真。 、唐富老师的林海新歌在乐曲第二部分的开始,
5、音乐是一种劳动号子的风 格, 由于在旋律的重音和劳动号子风格强调的主要音上均加入了 “强打音” 技法, 旋律极其欢快自然。林业工人搬抬树木时的音乐形象就被表现的活灵活现。 、闫海登老师的孔雀开屏 ,乐曲开始的三个音也采用了在气息强烈冲击下 的“强打音”技法,将孔雀那种高贵、清高、楚楚动人的音乐形象表现得淋漓尽 致。旋律是: 二、中打音的介绍及在乐曲演奏中的运用 中打音(有时称之为打指) ,是在较强气流的冲击下手指快速按,放主音之 外的按孔而形成的。打音是为了增强某一主音的力度,起到强调主音和音乐烘的 作用。注意运指要干净。如: 、李光陆老师的梅花引 ,这是以寺庙音乐为素材创编的一首笙独奏曲,描
6、 写了山林幽谷中寺庙的人文环境,这首乐曲音乐风格慢,深,悠长,属于风淡云 轻的氛围。但在作品的最后部分中,音乐使用了中速稍快的速度,似讲述了山林 幽谷中的寺庙时常出现香客云集,讲经说法的愉悦场面。李光陆老师为了将这一 环境,氛围托显得更加清晰,他在演奏中采用了不温不火的“双打音” ,这样力 度的打音实为“中打音” ,旋律是: 、胡天泉老师的红花遍地开是以描写山乡层林叠嶂、鸟语花香的美丽环境 和山乡人民幸福,愉悦劳动的生活音乐作品。作品第二部分的快板采用了大量三 吐技法并在节拍重音上加入“中打音” ,旋律是: 由于在节拍重音上不断加入了“中打音” ,在感觉上打乱了音乐原来刻板的 节拍重音规律,节奏的变化使音乐更加活泼,因此山乡人民那种快乐的劳动生活 景象立即浮现在了每一位听众面前。 三、曹建国老师描写草原牧民生活的牧场春色 ,在作品的第二部分中用散吐 技法形象的奏出了带有鲜明马蹄形节奏的旋律,但他又在这一技法上加入了“中 打音”技法进行烘托,就给听众展现出了在那辽阔的草原上一群活生生由远而近 的,驰骋而来的热烈而奔放的景象。旋律是: 四、柔打音的介绍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