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毕业论文 清炒法清炒法- -炒炒炭炭研究研究 毕业生姓名 毕业生学号 毕业生班别 专业名称 中 药 制 药 技 术中 药 制 药 技 术 所属系 中 药 和 生 物 系中 药 和 生 物 系 指导老师 论 文 提 交 日 期 清炒法清炒法- -炒炒炭炭研究研究 【摘要摘要】中药炒炭最早应用于汉代,因其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至今仍广泛 应用于临床。但也存在着许多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关键词】 中药炭药 特殊的治疗 研究 解决 问题 中药制炭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其有特殊的治疗作用,至今仍广泛用于临 床。 对中药制炭的原理,作用机制和炮制工艺等依照传统制药技术和中医药理论, 运用现代科学知
2、识和技术设备进行理论研究。阐明炮制原理,搞清作用机制、改 革工艺、制定质量标准,提高制炭质量,是中药炮制研究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 1 炭炭药的渊源药的渊源 中药制炭应用始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乱发烧炭,王不留行、桑 根白皮烧炭存性,治疗产后腹痛,小便不利的记载。自晋至唐制炭入药又增加了 20 余种,其中有大黄、槐角、石榴皮、桑叶等。宋代又增加了厚朴、荆芥等 60 余种。 自唐代以来,始见有些炭药用于止血。如千金方中用大黄烧炭治尿血,羚羊烧 炭治产后下血,烧乱发、槐角治崩中、漏下、赤白不止等。宋代除有刺猬皮烧末 治鼻血等止血作用的记载外。更多的是桅子炭治霍乱,干姜炭治痢,干漆炒炭是为 了去
3、其刺激性等多方面作用的记载,用于止血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元代是炭药止血理论及制炭用于止血的发展时期。 十药神书在总结前人 经验的基础上最早提出了“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血见黑则止”的理论。 并用“十灰散”治疗呕、吐、咯、嗽血。从此以后,在“血见黑则止”及“炭药 止血”的理论指导下,大凡止血药物多以制炭入药。 明、清以来又增加了炭药 60 余种。直到目前,沿用的尚有 70 余种。清代有 一些不同意使用炭药的意见,如杏草从新认为熟地,枸杞炭是将“甘润滋阴” 之器,变为苦燥伤阴之物,非待益,而又害之矣。 本草正义认为子炭“炒黑力微, 徒有其名。 ” 妇科要旨则更进一步认为“一切炭药皆为无气无味之类
4、” 。 不主张制炭用。 总之,从炭药的应用发展看,起始制炭并非都用于止血,还有其他作用。 2 2 2.12.1 清热类药物炒炭 清热类药物炒炭后,多数其清热作用减弱,但并未完全消失,而是清热作用 较生用为和缓, 像女性经期、 老人久病、 阳气不足等, 如有热证需用清热类药物, 使用清热药不宜过量、 过猛, 孙伯扬此时往往使用金银花炭、 龙胆草炭、 栀子炭、 黄芩炭、生地炭、白茅根炭等清热而不伤正。如内有积滞,便中有血用大黄炭; 湿热腹泻,肠风便血用黄芩炭。灯心草生品甘淡微寒,归心、肺、小肠经,具有 清热利水作用,主用于小便癃闭、水肿、心烦不寐。而煅炭后,具有凉血止血作 用,用于治疗喉痹及金疮出
5、血。连翘炭、槐角炭对痢疾杆菌的抑制作用则明显优 于生品。 2.22.2 活血、止血类药物炒炭 活血、止血类药物炒炭后,能增强其活血、止血功能,适用于女性癥瘕、月 经不调、各种血证等。孙伯扬常用的该类药物有:茜草炭、蒲黄炭、白芍炭、当 归炭、藕节炭、棕榈炭、小蓟炭、地榆炭、侧柏炭、槐花炭、血余炭等。如地榆, 苦、酸涩,微寒,入肝、大肠经。具有凉血止血,解毒作用。经制炭后,可增强 其止血作用。用于治吐血、衄血,胃肠出血、血痢、崩漏等出血证。头发本身无 止血作用, 经煅炭后方有止血作用。 据现代药理研究, 头发所含的主要成分是炭、 氮、氢、氧等,煅炭后主含炭素,有机成分因炭化而被破坏,无机成分至少含
6、 30 多种元素。血余炭能加速血凝时间,其止血作用可能与其中含有钙铁离子有 关。若除去,则凝血时间延长。 2.32.3 补益类药物炒炭 补益类药物炒炭后补而不腻,实验证明,有些药物经炒炭后作用明显增强。 临床常用这类药有白术炭、杜仲炭、熟地炭、首乌炭、白芍炭等。如杜仲炭的补 肝肾之力较生品强。 2.42.4 温里药炒炭 温里药物炒炭后,温里作用减弱,但可增强止血作用,且药物性能、归经有 所改变,并产生新的疗效。常用药物是炮姜。干姜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具有温中回阳,温化寒饮的作用,本身无止血作用,而经制炭后,称为炮姜,性 味变为苦、涩、温,归脾、肝经,功效虽与干姜相似,但温里作用弱于干姜而长 于温经止血,主用于虚寒性出血症。现代药理研究,干姜主含姜辣素和挥发油等 成分,经炒炭后,挥发油大部分被破环,其燥烈之性已减,而温守之力增强,因 而有守而不走的功能,同时干姜炒炭后,增加了炭素,由于炭素的吸附作用,有 明显的止血作用。 2.52.5 收涩类药物炒炭 收涩类药物炒炭后其收敛性多增强,临床常用药为:椿根皮炭、乌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