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第一章、地质说明书 一、工作面概况: 1、位置:南一 02 号采煤工作面位于南一采区回风巷的南部,QF55-3 断层的北部。 2、四邻:南一 02 号面东以回顺为界,西以运顺为界,南以开切眼为界,距离运顺 25 米 为南一 01 号面采空区,其它周边为原始煤层。 3、地表:为平坦的农田,在工作面南部距切眼 77 米左右有 50 万伏高压线通过,地表高 程在+69.872.5 之间。 4、面积:工作面有效推进走向长度 253 米,切眼长 99.6 米, (平面距离)面积 26088 。 二、地质构造: 南一 02 号工作面地质构造复杂,该处煤层属于单斜构造,煤层是东高西低。该面与煤层 走向
2、斜交,断层为阶梯状断层。从停采线到开切眼对该工作面有影响的断层有 4 条。 三、煤层的结构及煤厚 南一 02 号面煤层赋存于-320-360 之间,煤层的总体走向为北西方向、倾斜为西南方 向。煤层倾角为 1119,一般为 15左右。煤层倾向 232254。该工作面煤的工 业牌号为褐煤、黑色及黑褐色。多为贝壳状及参差状断口,裂隙发育,含水易风化。煤层与 顶底板为整合接触。 本工作面的煤层结构复杂甲 1 与甲 2 之间没有明显的岩石界面, 南一 02 工作面甲 2 与甲 1 煤层赋存较稳定,甲 1 煤层沉积厚度在 6.8 米5.88 米,甲 2 煤层沉积厚度 6.8 米左右。 煤层厚度的变化规律是
3、:靠近运顺甲 1 与甲 2 煤层总厚度为 1513 米左右,回顺 1312 米 左右。受断层的影响实际可采厚度在 10 米以下,局部顶煤较薄或没有顶煤。煤层中的夹石为 泥岩,深灰色、泥质胶结、质软、遇水风化。局部含粗砂岩厚度为 0.30.5 坚硬。 南一 02 面煤的物理力学性质为视密度 1.305g/cm3,含水率为 7.15, 抗压强度 6.71Mpa, 抗拉强度 0.33Mpa,弹性模量 5090Mpa,内凝聚力 0.49Mpa,内摩擦角 50泊松比 0.24,煤 的容重 1.35g/cm3.坚固系数 0.7,煤尘爆炸指数 44.32%,煤的自然发火期 13 个月。 四、煤层顶底板: 顶
4、板:无伪顶,直接顶为油页岩,沉积稳定厚度为 2030m,灰褐色,以泥质成分为主,层 状结构、易风化,风化后呈片状、干后粉碎崩裂,不易维护, 底板:为凝灰岩致密坚硬,贝壳状断口。灰色、灰白色。含水较大时硬度较低。 2 第二章、工作面设计 一、选择支护材料设备,支护方式及顶板管理。 (1)工作面支护为及时支护。在顶板破碎、片帮严重的情况下必须超前移架控制顶板, 工作面顶板不平处用木柈刹平。 (2)工作面采用自然垮落法管理顶板。 (3)超前支护的单体必须呈直线状态,单体支柱必须上齐防倒装置。 (4)运顺、回顺超前支护:从工作面向外不少于 20 米,用 36 “U”钢架梯形棚在原锚 喷巷道架棚或替换原
5、“U”型钢拱棚,两帮用“U”型可伸缩腿,单体柱要上齐防倒链,穿好 铁鞋。单体支柱要保证成线,如图 FF、G-G 所示。 (5)超前支护:运、回顺采用 36U 钢可缩 T 型棚支护的棚距 0.8m,每架棚距梁头 0.3 米位置架设两排 3.5 米单体支柱,单体与可缩梁接触点垫好缓冲垫,绑好放到带。见工作面 平剖面图所示。 3 附 图 1 工 作 面 平 、 剖 面 图附 图 1 工 作 面 平 、 剖 面 图 采 煤 机 运 行 方 向 0.6m 工 作 面 推 进 方 向 B-B 4.775m C-C 2.8 B B C C 97m 4.0m 0.3m 0.3m 0.8m 20m 20m 3.
6、4m 3.0m 运 输 顺 槽运 输 顺 槽 回 风 顺 槽回 风 顺 槽 A-A 最 大 控 顶 距最 小 控 顶 距 破 碎 机 转 载 机 前 部 运 输 机 后 部 运 输 机 3.975m 0.8 FF GG DD E E 2.8m 3.0m 1.81.8m 2.8m 0.2m 回 顺 运 顺 单 位 : M 0.3m 0.3m 二、采煤方法与工艺的选择。 (1) 采煤方法 4 采煤方法 走向长壁后退式 采煤机 MG-250/591-AWD 落煤方式 采煤机滚筒落煤 工作面运输 机 SGZ-764/400 运输 机(前 ) SGZ-764/400 运输 机(后) 顶板管理方 式 自然垮落法 顺槽转载机 SZZ-830/200 输送 机 乳化泵 BRW315/31.5KW 破碎机 LPS-1600 支护形式 ZF4800/16/31 型 液压支架 顺槽皮带 SDJ-150 胶带输送 机 1、确定采高及采煤方法: 工作面支护采高平均为 2.8m,放顶煤高度平均为 6.2 米,采放比为 1:2.21,两刀一放, 放煤步距 1.2 米,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