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共 15 页 摘要摘要 无线电通信发展简史 古代的烽火到近代的旗语都是人们寻求快速远距离通信的手段。 1837 年,莫尔斯发明了电报,创造了莫尔斯电码,开始了通信的新纪元。 1865 年,英国的麦克斯韦总结了前人的科学成果,提出电磁波学说。 1876 年,贝尔发明了电话,能够直接将语言信号变为电能沿导线传送。 1887年,德国科学家赫兹(Hertz)用一个振荡偶子产生了电磁波,在历史上第一次 直接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 1897 年, 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Marconi)在赫兹实验的基础上,实现了远距离无 线电信号的传送,这个距离在当时不过一百码,但一年后他就实现了船只与海岸的 通信。
2、 1901 年12 月 12日,马可尼做了跨越大西洋传送无线电信号的表演。这一次他把信 号从英国的Cornwall发送到加拿大的Newfoundland。 马可尼因此获得 1909 年度诺贝尔奖。与他分享这一年度诺贝尔奖的是布劳恩 (Braun) ,因为布氏发现金属硫化物具有单向导电性,这一成果可用于无线电接收 装置; 1904年,英国科学家弗莱明(Fleming)获得了一项专利,在专利说明书中描述了一 个高频交变电流整流用的两极真空管,标志着进入无线电电子学时代 1906年,美国科学家弗雷斯特( Forest)发明了真空三极管,是电子技术发展史上 第一个重要里程碑。 1906 年,美国科学家
3、费森登(Fessenden)在Massachusetts 领导了第一次广播; 1912 年,英国科学家埃克尔斯(Eccles)提出了 无线电波通过电离层传播的理论, 这一理论使得一 群业余爱好者在1921年实现了短波试验性广播; 同年,美国的费森登(Fessenden)和阿姆斯特朗 (Armstrong)改进了接收机的工作方式,发明了 外差式接受系统, 这种形式仍是目前许多无线电接 收机的主要工作方式; 1938 年,美国科学家香农(Shannon)指出,利用布尔(Boole)代数能对复杂的开 关电路进行分析,电子科学中一个崭新的分支就逐渐形成,发展起来。这就是电子 计算机最初的理论。真正的电
4、子计算机一般说来是 1942 年开始研制的 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 。 第 2 页共 15 页 这台计算机直到 1946 年完成,它主要是为美国陆军阿贝尔丁检验基地计算弹道而设 计的,共用了 18000 个真空管; 项目开始: 1943 完成: 1946 速度: 5000 次每秒 输入/输出: 卡片、光、开关、插头 占平面积: 1000 平方英尺 项目负责人: John Mauchly J. Presper Eckert ENIAC共和了 18000个电子管,700000 只电阻,10000只电容,重30吨,功率
5、 40千 瓦,占地 170平方米,差不多有10 间房子大小,它的实际造价是大约48万美元。 几乎与此同时,一个引起电子科学革命性变化的工作也在进行,这就是对半导体器 件的研制。而现今半导体器件几乎占领了电子科学所有特殊的和普通的领域。 1948 年,确切地说应是 1947 年 12 月 23 日,第一只晶体管在贝尔实验室(Bell Telephone Laboratories)诞生,这是电子技术发展史上第二个重要里程碑。 用单晶锗研制成 n-p-n 型晶体三极管,促成了电子技术小型化的发展,推动了固体 物理和电子学的研究 第一只点接触型晶体三极管 晶体管的出世要归功于: 肖克莱Shockley
6、 巴丁 Bardeen 布拉顿Bratein1902年生于中国厦门 他们分享了195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肖克莱后来对美国旧金山西南端硅谷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而巴丁则又与库柏(Cooper)和施莱弗(Schrieffer)由于对超导理论的贡献共享 了 1972 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晶体管出现后,无线电技术及电子学本身发生了巨大变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0 世纪 60 年代,中、大规模乃至超大规模集成电 路的不断涌现,是电子技术发展 史上第三个重要里 程碑。 1959 年,美国科学家基尔比(Kilby)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 1967 年研制成大规模集成(LSI)电路。 1978年研制成超大 规模集成(VLSI)电路,从此电子技术进入了微电子技术时代。 第 3 页共 15 页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电子技术新的分支。而今所谓三 C 技术、三 A 革命无一不是电子技术及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所导致的直接结果。 三 C 技术: Communication,Computer,Control 三 A 革命: Factory Automat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