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1. 路基病害 在公路运营中出现的各种病害中,路基病害是最常见,治理难度也比较大,在 增加养护费用的同时还使公路的寿命大大缩减。下面,就影响路基稳定的病害类型 及治理措施进行简要论述。 1.1 路基病害形成的主要因素 由于路基在承受土体自重、行车荷载和各种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导致各个部 位产生变形,变形又引起路基标高和边坡坡度、形状的改变,严重时造成土体位移, 危及路基的整体性和稳定性,造成路基的各种破坏。 1.2 路基的病害类型及成因 1.2.1 路基变形 深填、高填、半填半挖或立交桥互通匝道填方,往往会在通车一段时间后下沉。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施工因素,如压实控制不好、分层过厚、施工
2、措施不当等; 另一方面在于材料因素,如最大干容重及最佳含水量有误、材料压缩系数过大、采 用高塑性指数的粘性土等。出现此问题,会使路面变形、开裂或下陷。 1.2.2 边坡滑塌 边坡滑塌是最常见的路基病害,根据边坡土质、破坏原因和规模不同可分为溜 方和滑坡。溜方是由于少量土质边坡向下移动造成的。主要是由水损坏和施工不当 引起的。滑坡使一部分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某一滑动面滑动。主要原因是由于边坡 太陡、选用不正确的倾斜层次填筑、土太湿、坡脚被水冲刷淘空。 1.2.3 路基沿坡滑动 在较陡的山坡填筑路基,由于路基底部被水浸湿,形成滑动面。坡脚又未进行 支撑,在路基自重和行车荷载作用下,整个路基沿倾斜的原
3、地面向下滑动,路基整体 失去稳定。 2 1.2.4 软土地基超限沉陷 软土具有含水量大、抗剪强度低、承载能力低的特性。在软土上修建路基或桥 涵构造物基础易出现压缩沉降、滑陷、坍塌等现象。应采取预压方式至使沉降稳定, 再调整纵断,以满足使用要求。 1.3 产生病害原因的一般分析 1.3.1 不良地质条件造成的破环 岩(土)体的力学性质决定了边坡稳定性的丧失方式, 如坚硬岩石边坡失稳以崩塌 和结构面控制型失稳为主,而软弱岩石则以应力控制型失稳为主。岩(土)体的工程地 质性能越好,边坡稳定性越高。 1.3.2 设计不合理 由于经验的不足,很多地方目前在公路的标准规范的具体运用上存在两个误区, 一是认
4、为公路就是标准越高越好,在设计和建设中都刻意追求所谓高、大、全的标 准;二是在执行标准时教条化,不是因地制宜运用指标,而是千方百计让地形、地 质等自然环境适合标准。由于上述两个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在建设过程中高填深挖 路基增多,高路堤和高边坡增多。 1.3.3 施工不当 随着各种工程活动的次数频繁和规模扩大,对公路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越来越显 著,特别是各种不当的工程活动引起的边坡、路基失稳事故经常发生。对边坡、路 基稳定性产生明显影响的活动包括削坡、坡顶加载、地下开挖等。 1.3.4 养护不善 路面病害处理不得力或交通安全设施维护不及时,病害在车轮载荷的反复作用 辆的行驶安全带来隐患,尤其是夜间造
5、成的车辆损坏及交通事故。 1.4 保护措施及防治办法 3 1.4.1 路堤填筑前原地面处理 路基的施工质量,是整个路线工程的关键,也是路基路面工程能否经受住时间、 车辆运行荷载、雨季、冬季的考验的关键。要做好路基工程,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 路基的填筑,尤其对原地面的处理和坡面基地的处理。 1.4.2 路堤填料 路堤填料一般应采用砂砾及塑性指数和含水量符合规范的土,不使用淤泥、沼 泽土、冻土、有机土、含草皮土、生活垃圾及含腐殖质的土。液限大于 50 塑性指数 大于 26 的土,一般不宜作为路基填土。 1.4.3 填土路基压实 路基施工时,应严格按现行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并应通过试 验路段
6、来确定不同机具压实不同填料的最佳含水量、适宜的松铺厚度和相应的碾压 遍数、最佳的机械配套和施工组织,还要有一定素质的施工队伍来具体施工。 1.4.4 特殊地基处理 地基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但从广义上讲,只要外在荷载在土基上有可能出现有 害的过大变形和强度不够等问题时,我们都应该视为软基而认真对待,并进行必要 的处理。一般按处理的部位可分为地基处理和路堤处理。 2. 高填方路基病害及防治 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工作发展迅猛,烟台地区的公路建设工作在全省也一直 处于领先地位,胶东半岛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形,在新建公路及旧路改扩建中经常遇 到高填方路基。填方总高度土质超过 18m或石质超过 20m 的路基,称之为高填方路 基。高填方路基的填方数量大、占地宽、施工工艺复杂。因此,在高填方路基的施 工中,即使完全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施工,但由于所处的环境千变万化,且所受的外 界因素影响较多,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和工程完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行车重复载 4 边坡滑坍等病害,而且较难治理。 2.1 病害产生的原因 2.1.1 设计方面 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