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目 录录 目目 录录. 1 前前 言言 . 1 1.概概 述述 1 1.1 概述概述 . 1 1.2 设计的指导思想设计的指导思想 1 1.3 初步设计的主要内容初步设计的主要内容. 2 1.3.1 开拓方案 2 1.3.2 采煤方法 .2 1.3.3 其他系统 2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 2 2.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4 2.1 井田概况井田概况 . 4 2.1.1 交通位置 4 2.1.2 地形地貌 5 2.1.3 河流水系 5 2.1.4 气象及地震情况 .5 2.1.5 水源情况 5 2.1.6 电源情况 6 2.1.7 市场分析 6
2、2.2 地质特征地质特征 . 6 2.2.1 地质构造 6 2.2.2 煤层及煤质. 12 2.2.3 井田水文地质 . 16 2.2.4 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 20 - 2 - 2.2.5 对兼并重组后井田地质勘探程度的评价 22 2.3 兼并重组整合条件综合评述兼并重组整合条件综合评述 . 22 2.3.1 资源条件 22 2.3.2 外部协作配套条件 . 23 3. 井田开拓井田开拓 24 3.1 井田境界及资源井田境界及资源/储量储量 . 24 3.1.1 井田境界 24 3.1.2 资源/储量 . 24 3.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5 3.2.1
3、矿井工作制度 . 25 3.2.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的确定 25 3.2.3 矿井服务年限 . 26 3.3 井田开拓井田开拓 . 26 3.3.1 井田内地质构造、 煤层及水文条件等对井田开拓开采的影 响 . 26 3.3.2 井田开拓方案 . 26 3.3.3 井筒数目和位置的选择 29 3.3.4 水平划分及阶段垂高的确定 29 3.3.5 大巷布置 29 3.3.6 矿井各水平、煤层和采区的开采顺序 . 30 3.4 井筒及装备井筒及装备 30 3.4.1 井筒用途、布置及装备 30 3.4.2 井筒井壁结构 . 31 3.4.3 井筒施工法. 31 3.5 井底车场及硐室井底车场及硐
4、室 32 3.5.1 井底车场形式的选定 32 3.5.2 井底车场硐室名称及位置 32 3.5.3 井底车场主要巷道和硐室的支护方式及支护材料 . 32 4. 大巷运输及设备大巷运输及设备 . 34 - 3 - 4.1 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方式的选择 34 4.1.1 煤炭及辅助运输方式 34 4.1.2 运输巷道断面、支护方式、坡度及钢轨型号 35 4.2 矿车矿车 . 35 4.2.1 矿车选型 35 4.2.2 各类矿车数量 . 35 4.3 运输设备选型运输设备选型 36 4.3.1 井下主运输. 36 4.3.2 井下辅助运输设备 . 36 5. 采区布置及装备采区布置及装备 . 3
5、7 5.1 采煤方法采煤方法 . 37 5.1.1 首采工作面 15号煤层赋存情况及开采技术条件: . 37 5.1.2 采煤方法选择: . 37 5.1.3 现对 15号煤层的冒放性进行分析: . 42 5.1.4 工作面采煤、装煤、运煤方式及设备选型 44 5.1.5 工作面顶板管理方式及支护设备选型 . 51 5.1.6 工作面回采方向及超前关系 54 5.1.7 工作面长度及年推进度 54 5.1.8 工作面回采工艺 . 56 5.1.9 端头支护与超前支护 56 5.1.10 回采率 56 5.2 采区布置采区布置 . 58 5.2.1 采区布置方式 . 58 5.2.2 移交生产和
6、达到设计能力时的工作面个数及生产能力计 算 . 58 5.2.3 工作面运输、通风、排水系统 . 60 5.3 巷道掘进巷道掘进 . 61 5.3.1 巷道断面和支护形式 61 5.3.2 巷道掘进进度指标 . 62 5.3.3 矿井生产时采掘比例关系及矸石率的预计 62 - 4 - 6. 通风和安全通风和安全. 63 6.1 概况概况 . 63 6.1.1 瓦斯 63 6.1.2 煤尘 63 6.1.3 煤的自燃 64 6.1.4 地温、地压. 64 6.2 矿井通风矿井通风 . 64 6.2.1 通风方式和通风系统的选择 64 6.2.2 风井数目、位置、服务范围及服务时间 65 6.2.3 掘进通风及硐室通风 65 6.2.4 矿井风量、风压及等积孔的计算 . 65 6.3 通风设备通风设备 . 75 6.3.1 设计依据 75 6.3.2 选型计算 75 6.3.3 反风措施 78 6.3.4 通风机配电及控制 . 78 6.3.5 通风设施、防止漏风和降低风阻的措施 78 6.4 安全安全 . 79 6.4.1 瓦斯灾害预防 . 79 6.4.2 粉尘灾害预防 .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