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第 1 章 绪 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迅速发展,汽车的运输量迅速增长,货物的装卸量和频率也随 之加大。对于大吨位的厢式载货汽车而言,由于车厢地板离地较高,且货物质量较大, 装卸困难,特别是在单人操作时,货物装卸很不方便,工作效率低。基于此,许多厢式 载货汽车装有举升栏板 1。起重栏板可大幅度提高运输及装卸效率, 减轻操作人劳动 强度, 广泛用于邮政、金融、石化、商业、制造等行业。 栏板起重运输汽车是在普通载货汽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其安装在汽车尾部而 得名。载货类汽车最初都是完全人力化装运,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 健康的发展。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的
2、重点投资城市化进程、新农村建没、基础设施 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家近年来持续扩大内需,迅速繁荣的商品运输促使物流量 成倍的增长,再加上各类型公路的建设速度加快,公路货运发展得到迅猛的增长,专 业运输单位和个体运输经营者如雨后春笋般地多了起来。很多公司都有了自己的运输 车队,仅靠手工作业,不能充分发挥车辆的效能以提高企业效率。同时由于汽车运输 量成倍增长,随着货物的装卸量和频率也随之加大,大吨位载货汽车比例逐渐增大。 对于大吨位的厢式载货汽车而言,由于车厢地板离地较高,且货物质量较大,装卸困 难。这种分情况下拥有机械化装卸装备,特别是在单人操作时,能够极大地提高装卸 货物的工作效率。可见,实现
3、货车装运的机械化是势在必行的,为此迫切的需一种可 实现自起重装卸功能的专用载货汽车。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仅利用一套后栏板起重 装置就可以实现货物的机械化装运,因而被逐渐重视。 1.2 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国内外研究概况 栏板起重装置的发展, 在国外大体上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代产品产生于20世纪 30 年代末, 其特点主要是单缸举升, 而栏板翻转靠手动, 起升质量为500kg左右, 栏板 (又称载物平台) 触地倾角9 10 。目前, 这种产品在东南亚、日本仍在使用, 20世纪 90年代, 还在美国得到了新的发展。 第二代产品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欧洲市场, 在 第一代产品的基础上增加了翻转关门
4、油缸。举升与翻转分别由二个独立油缸实现。最 2 常见的是四只油缸的型式, 也有双缸的。 起升质量在500kg以上, 载物平台触地倾角10 , 翻转动作凭操作者经验控制。该种产品目前主要用于美洲及东南亚地区。第三代产品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欧洲市场, 是在第二代产品的基础上增加第五只油缸。这只 油缸在液压系统中主要起相对位置的记忆功能, 使载物平台触地、离地的翻转动作不 再由操作者控制而由液压系统本身控制, 从而使升降过程相对平稳与安全。触地倾角 一般为8 10 。若兼作厢门用, 因平台尺寸增大, 倾角也可能小于8 。目前该类产品 普遍用于欧美地区。第四代产品产生于29世纪90年代初, 其
5、液压系统及功能原理同第 三代产品, 只增加了记忆油缸的尺寸, 使记忆动作的范围进一步增大。 它不同于第三代 产品的关键在于其载物平台增加特殊结构, 由一体改为两体活动联接, 使平台触地后 不仅能自动翻转, 而且有一个下沉的动作, 使触地倾角达到6 , 甚至在6 以下。目前该 产品在荷兰、南斯拉夫和中国已申请了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国内已有定型产品投放市 场。从操作性能、安全可靠性等使用效果上, 第四代产品将逐渐取代了第二、三代产 品。 而第一代产品,由于其结构简单, 重量轻, 虽然技术含量低, 但具有便于维修等优点 在发展中国家将仍拥有巨大的市场。 栏板起重装置在国内的发展只是近二十几年的事情。国
6、产化产品早期用汽车发动 机作为动力。1992年实现以汽车蓄电池作为液压泵站的驱动力。1992年以后, 栏板起 重装置因国内厢式车的发展而开始发展起来, 技术水平也逐渐向国际靠近。但就其发 展而言, 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市场的扩展, 还需要时间与机遇。从时间上讲可能不会 太久, 从品种上讲, 短时期内将仍是以多种型式并存, 但最终可能是单缸产品和五缸 产品为主。 现代车辆的装备技术必需与生态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相适应,具有国际先 进、技术创新的装备特征,必需从满足单一的普通作业需求,向满足文明作业、环境保 护、质量监管、城市容貌等作业和管理需求方向发展 2。 1.3 设计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本次设计的重点是对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的后栏板起重装置采用的各种方案进行 比较分析,并分别列出各方案的优劣点,以便选择最合适方案。 本次的设计目标是设计一种整车总质量为 12t, 起重质量大于 500kg 的后栏板起重 运输汽车的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其性能参数与原载货车接近。后栏板起重运输汽车 是装备有栏板起重装置的载货汽车,因此本设计的基本内容: (1)研究后栏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