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个人社会实践报告个人社会实践报告 暖手,做留守儿童中小学生的大朋友 摘要: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 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 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 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 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 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 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 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孩子是
2、未来、是希望,中国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他们关 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鲁迅曾发出“救救孩子”呼声,现在是该“救救” 留守儿童的时候了。 我利用寒假假期的时间对我们附近的几户有留守儿童的家庭进行了走访,下 面是走访得出的一些结论。 首先,监护的“盲区”。从调查情况看,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 50 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 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照顾孩子, 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照顾孩子,加之缺 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 上的教育引
3、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主要特点: 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而较少关 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通常亲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 于对待不尽公平,留守儿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来人”而产生自卑心理。 其次,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误区”。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 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大 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 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据调查,部分留守儿 童厌学,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求
4、上进,成绩普遍较差。又由于监护 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 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 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 混在一起,而学校在监管上却无能为力。同时由于多数农村学校受我国传统教育 模式的影响,并没有认真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久而久之,我们不能 不为他们的将来所担心。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很少有全面发展的。他们的学 习成绩、 品德发展不尽人意。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总体差于非留守儿童。 “双差生” 绝大部分产生在留守儿童中,是学校和老师的一块心病。由于没
5、有父母的细心监 护,而班主任老师又不可能面面俱到,相当一部分留守生学习缺乏自觉性,交友 没有选择,喜欢成群结伙,打架斗殴;花钱大手大脚、不懂勤俭节约;没有辨别 是非的能力,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参与偷盗,迷恋上网,有的甚至早恋。 针对学校提出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及问题的解决方法:针对学校提出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及问题的解决方法: 通过这次调查,我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的父母 很多在外务工多年,与孩子很少有机会进行沟通,不知道孩子心里到底想什么, 因此我们应该让父母看到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让他们了解他们不在孩子身边对 孩子的心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产生什么
6、样的后果,从而真正了解孩子心理的想 法,在他们想通过拼命挣钱,为孩子铺就成才之路的误区中醒来,看看孩子最需 要什么。因此对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引导,尽可能使他们与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 起,给孩子最贴切的帮助和指导。对孩子来说,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而这一时期 正是他们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有些孩子会变得坚强,但 也有些形成了自闭不愿意与他人交流等性格特征。因此学校、家庭应该去培养他 们自立自强的性格让他们在困难、挫折面前不退缩。父母不在身边是个考验,学 校可以利用这一点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立能力,让他们理解父母的苦心。 留守学生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现 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相互配合,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爱留守学生的成长,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教育事 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实现和谐,才能让留守儿童的头顶早 日出现一片蔚蓝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