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路工程 课程设计 院(系)别 土木工程学院 专 业 土木工程 班 级 学 号 一、一、 设计内容及要求:设计内容及要求: 1、路基干湿类型及路基回弹模量的确定; 2、沥青路面结构方案的选定与结构层厚度的计算; 3、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方案的选定与结构层厚度的计算; 4、旧路改建路面结构方案的确定及加铺层厚度的计算。 二、二、 设计原始资料:设计原始资料: 平原微丘区某一级公路, 近年来由于大吨位车辆的增加, 个别路段不能适应交通运输的 需要,对下列路段的路面作如下处理: 0+5003+500 段,改线需在新路基上铺路面; 3+5005+000 段,旧路面强度不足,需进行补强设计; 5+000
2、6+300 段,接近城镇为改线路段,在新路基上铺水泥混凝土路面。 路状调查资料如下: 交通调查 :交通调查资料为 2007 年,设计年限的起算年为 2010 年。 在不利季节调查的双向平均日交通量: 车 型 总重( KN ) 后轴重( KN ) 后轴数 辆 / 日 解放 CA10 B 19.4 60.85 1 1200 黄河 JN150 49 101.6 1 460 日野 KB222 50.2 104.3 1 300 太脱拉 138 51.4 80 2 (轴距3) 174 东风 KM340 24.6 67.8 1 1230 黄河 JN362 63 127 1 510 日野 FC 164 23.
3、9 71 1 750 预计未来十年,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为 8% , 10 年后增长率为 4% 。原有路面厚度为 25 cm 天然砂砾垫层, 20cm 石灰土基层, 2.5cm 沥青表处面层。 该路段地处2区, 沿线土质为粉质轻亚粘土,WL=40%, wp=18%,当地多年平 均最大冻深为 0.8 米 。(气象部门调查的田野冻深)。 0+500 3+500 段,路槽底距地下水位 2.6 米 ; 3+5005+000 段,测得路槽底以下 80 cm 分层含水量为: 20% 、 18.90% 、 19.78% 、 21.40% 、 21.64% 、 20.10% 、 20.66% 、 19.90%
4、( 0 80cm , 每 10cm 为 一层) 5+0006+300 段,路基填土高度为 0.8 米 ,调查得地下水埋深为 1.4 米 。 对 3+5005+000 段,测定时路表温度与前 5H 平均气温之和为 56.0C 0,在冻前 进行路面弯沉实测弯沉值为: 97 、 105 、 136 、 100 、 147 、 67 、 121 、 115 、 86 、 78 、 99 、 165 、 120 、 83 、 67 、 162 、 87 、 116 、 92 、 123 、 125、 78、 97 、56、87 、69、 88、102、108、110。 (单位为 1/100mm )土基回
5、弹模量为 40MPa。 材料调查 :沿线可采集各种砂、石料;附近有矿渣、炉渣可利用;水泥、石灰、沥青等 材料当地可供应。 三、设计完成后提交的文件和图表三、设计完成后提交的文件和图表 1计算说明书部分:计算说明书部分: 1.1 路基干湿类型及路基回弹模量的确定; 当进行新路设计时,土基的回弹模量:此时路基尚未建成,土基的回弹模量,要通过预 估某路段路基修筑后,可能出现的路基土的平均稠度,辩证地确定土基的回弹模量值。实际 中是适用查表法。 由路床表面至地下水位的高度 H、地区所在的自然区划及土质查沥青路面设计规 范,确定土基的干湿类型。 由土基的干湿类型,查设计规范得路基土的平均稠度C。 由路基
6、土的平均稠度,查设计规范得土基回弹模量 E0。 如果是高等公路,由沥青路面设计规范说明,采用重型击实试验时,土基回弹模量 E0 提高 15%-30%。根据公路所处地区及路基填土土质、路基填土高度情况,确定路基干湿类型 6cm 沥青贯入 20cm 石灰土 25cm 天然砂砾 及回弹模量。 1.2、沥青路面结构方案的选定与结构层厚度的计算; 根据所给交通量和交通组成, 计算累计轴载作用次数, 结合公路等级, 确定路面等级, 计算设计弯沉值; 根据当地筑路材料情况及自然气候特点, 拟定路面结构方案, 确定路面材料的设计参 数; 根据设计弯沉值计算路面厚度。 需要时应验算拉应力是否满足容许拉应力的要求。 如 不满足要求, 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后再重新计算。 上述计算应采用弹性多层体系理论编制 的程序进行。 对于季节性冰冻地区的高级和次高级路面,应验算防冻厚度是否满足要求。 根据公路等级情况,需要时还应确定路肩的路面结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