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5 页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设计方向:阿北通道骆驼沟大桥(右线)设计方向:阿北通道骆驼沟大桥(右线) 摘要:摘要: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桥梁以其独有的外形简单,质量较轻,制作和架设方便 等优点,在桥梁工程中被广泛运用,并成为中小跨径桥梁的首选桥型。本设计简 要介绍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在国内外的现状和展望, 以及预应力空心板桥的特 点和上部结构的初步设计步骤 关键字:预应力关键字:预应力 空心板空心板 预应力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 1 1 桥梁工程的现状和展望桥梁工程的现状和展望 发展交通事业,实现四通八达的现代化交通,对发展国民经济,巩固国防具 有非常重要的作用。50 年来
2、,新中国桥梁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公路铁 路两用桥向着大跨度、重荷载、高时速方向发展。从大桥主跨度上看,武汉长江 大桥主跨为 128 米,而正在建设中的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主跨则达到 504 米,比 年修建的世界最大公铁两用桥丹麦厄勒海峡大桥主跨还长 14 米。从荷 载和时速上看,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荷载达到了 2 万吨,而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 设计时速达到了 300 公里,成为世界上设计运行速度最高的铁路桥梁。公路桥梁 也在朝着美观、大跨、轻型的方向发展。 1.1 由国内外桥梁的发展我们可以预见今后桥梁建设趋势: 1.1.1 跨径不断增大 : 目前,钢梁、钢拱的最大跨径已超过 500m,钢斜拉
3、桥为 890m,而钢悬索桥 达 1990m。随着跨江跨海的需要,钢斜拉桥的跨径将突破 1000m,钢悬索桥将超 过 3000m。至于混凝土桥,梁桥的最大跨径为 270m,拱桥已达 420m,斜拉桥为 530m 1.1.2、桥型不断丰富 本世纪 5060 年代,桥梁技术经历了一次飞跃:混凝土梁桥悬臂平衡施工 法、顶推法和拱桥无支架方法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混凝土桥梁的竞争能力;斜 拉桥的涌现和崛起,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极大的生命力;悬索桥采用钢箱加 劲梁,技术上出现新的突破。所有这一切,使桥梁技术得到空前的发展。 1.1.3、结构不断轻型化 第 2 页 共 5 页 悬索桥采用钢箱加劲梁,斜拉桥在
4、密索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开口截面甚至是 板,使梁的高跨比大大减少,非常轻颖;拱桥采用少箱甚至拱肋或桁架体系;梁 桥采用长悬臂、板件减薄等,这些都使桥梁上部结构越来越轻型化 1.1.4,预应力应用更加丰富和灵活 部分预应力在公路桥梁中得到较广泛的采用。不仅允许出现拉应力,而且允 许在极端荷载时出现开裂。其优点是,可以避免全预应力时易出现的沿钢束纵向 开裂及拱度过大;刚度较全预应力为小,有利于抗震;并可充分利用钢筋骨架, 减少钢束,节省用钢量。 体外预应力得到了应用与发展。体外预应力早在本世界 20 年代末就开始应 用,70 年代后应用多了起来。体外配索,可以减小截面尺寸,减轻结构恒载, 提高构件的施
5、工质量;力筋的线型更适合设计要求,其更换维修也较方便。加固 桥梁时用体外索更是方便。著名的美国 Longkey 桥,跨径 36m,即是采用了体外 索。 1.2 在我国,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已经成为桥梁发展的主体 一系列在建和已建的桥梁工程表明: 预应力技术在公路桥梁中得到较广泛的 采用,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具有一定的刚度和强度, 抗裂性能和较少的维修工作量。 预应力应用更加丰富和灵活,以及总体造价的降低,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是符 合我国实际的。 1.2.1 从上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中国的桥梁建设者就积极开展从内陆建桥向跨 海建桥的研究和谋划。 大跨、 轻型、 快速施工是世纪的跨海桥梁发展的方
6、向。 2005 年建成的东海大桥是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大桥,全长公 里,当时是全球 30 多座跨海大桥中最长的一座;而刚刚贯通的杭州湾跨海大桥, 全长约 36 公里,又改写了这项世界之最。正在建设中的跨海工程还包括上海崇 明越江通道工程、青岛跨海大桥、厦门跨海大桥等。 1.2.2 中小跨径的公路铁路桥梁以及市政立交桥将被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所替 代。 1.2.3 在跨度 100-300 米的公路铁路桥梁中,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具有较大 的优势。 2 2 空心板桥的特点空心板桥的特点 第 3 页 共 5 页 我国常用的装配式桥型截面形状有实心板和空心板两种。 实心板,其具有形 状简单, 施工方便, 施工质量容易控制, 建筑物高度小, 结构整体刚度大等优点, 但截面材料不经济,自重大,运输不便,而若现浇施工受季节及气候影响,又需 模板与支架,跨径一般不超过 8 米。空心板较同跨径的实心板重量轻,运输安装 方便, 建筑高度又较同跨径的 T 梁小, 其中间挖空形式有很多种, 可